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四野的军中地位有多高?三分之一的开国将帅,出自四野

2021-12-04 09:52 作者:战旗红  | 我要投稿

作者:桅杆

今读军史,心血来潮,再写一篇花絮文章。

解放战争期,我军有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和华北五大战略区。为适应正规化需要,1948年11月1日,总部发布《统一军队组织及部队番号的通令》,战略区设立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军。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以战略区地名冠称各野战军已不适合1949年1月15日,发布《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前述四大野战军改称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华北军区野战军3个兵团直属总部指挥

应该说,在上述四大野战军中,四野历史地位不知朋友想过没有:四野军中地位为什么高、有多高、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四野的历史地位本文就说说这个问题。


一、四野军中地位为什么高

考察一支部队的地位高低,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规模。

第一至第四野战军编组时,各野战军总兵力分别为:一野15.5万人二野28万人,三野约58万人四野约88万人,加上18、19、20兵团20余万人,合计约210万人。四野兵力规模第一,全部野战兵力的四成以上。这里仅指野战部队,不包括军区部队。

二是战斗力。

一支部队的战斗力,由作风、战术、指挥以及兵力、火力、后勤等因素综合而成。前三项是软因素,后三项是硬因素。同样是解放军,作风、战术、指挥及后勤就算相差不大,在兵力和火力装备上四野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因此,说四野战斗力全军第一,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


三是贡献。

四野解放了东北中南全部,华北一半是四野解放的吧。这样四野解放了中国六个大区中的两个半。在所有野战军贡献无疑第一此外,抗美援朝战争也主要是四野部队打的,尤其是首批入朝的4个军和3个炮兵师,全是四野部队,功劳当数第一

顺便说一句: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立国之战,是紧急调动四野部组建东北边防军并出国参战的此处不展开叙述,笔者曾写过一篇深度长文《抗美援朝战争的前因后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公号“走进历史的深处”阅读。


二、四野军中地位有多高

对此,我们来看以下几点:

一是建国之初,我军组建2个种和3个兵种,四野组建其中的4个半

2个军种是空军和海军:1949年7月,四野14兵团航空局(由东北老航校抽调人员组成)合并,组成空军领导机构,司令员为刘亚楼。1950年4月,四野12兵团部为基础,组成军领导机构,司令员为劲光2个军种司令来自四野。

3个兵种是铁道兵、炮兵和装兵:1949年5月,四野铁道纵队为基础组建铁道兵团,并在1953年9月与志愿军6个铁道工程师(也是来自四野部队)统一整编为铁道兵司令部,司令员王震1950年8月,以四野炮兵司令部为基础,组建军委炮兵司令部,司令员陈锡联此外,1950年9月,以一野2兵团为基础,组建装甲兵司令部司令员许光达,但下属的坦克学校和大部分部队来自四野算半个。3个兵种司令部,2个来自四野,但3个兵种司令都不出自四野。


二是四野少将以上军衔人数占全军的近三分之一。

1955-1965年,全军共授予少将以上军衔1614人,其中来自四野的有521人,占32.3%。其中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19人,中将57人,少将440人。也就是说,全军将帅,近分之一出自四野在各野战中无疑是最多的。

三、四野为什么发展

四野之所以短短3年时间即发展为百万雄师,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东北得天独厚的条件背靠苏联,物产丰富,工业发达,人力资源雄厚。这是四野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是派出大量优秀干部在进军东北时,延安先后向东北派出了2万多名干部。优秀干部闯关东,尤其是林彪、罗荣桓、陈云这类干部进军东北,是四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是派去了10多万精兵。这不得不从四野的历史说起。四野百万雄师,是在1945年进军东北的10万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基础发展起来的。


基于东北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胜利后,我调集大量部队抢占东北。应当说,我军当时的精锐部队,大多计划调往东北。大家可能不知道,当时晋冀鲁豫军区1纵(司令员杨得志)、4纵(司令员陈)和华中军区1纵(司令员叶飞),都在调往东北的计划名单中。其中杨得志纵队已经到达热河。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3个纵队最终没东北。要知道,这3支部队都是各军区的绝对主力。

细细考察进军东北的部队,主要源于115师山东军区在抗战后期大反攻时组建8个主力师,其中5个半去了东北新四军3师更是整个从苏北调往东北。最后我军东北10.7万部队约9.7万人是在115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部队,其中来自山东苏北晋察冀的分别5.5万人3.2万人1万人这也是延安决定林彪去东北主持军事的最重要原因。

四、四野部队素质为什么

115师的前身是红一方面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由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3个师,115师发展得最快,也最多。其原因有二:

一是115师部队都撒出去了

平型关大战后,115师数次分兵,除了独立团等部留在晋察冀创建根据地外,主力分别去了山东和苏北。到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前,东北部队全部、华北部队的一大半、华东部队的一半,都是115师的基础。而120师和129师,一个在晋绥地区拱卫延安,一个坚守太行山根据地,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是115师部队军政素质相对较高。

这一点,很多军迷不一定认可,但事实确实如此。这从三大主力红军的历史上:红二、红四方面军都经历极其残酷的内部整肃,一些素质较好、尤其是有文化的军政干部,被杀了好几轮红一方面军,错误的整肃不那么严重,很多优秀干部得。所以,红二、红四方面军干部整体素质较红一方面军要低一些,也就不奇怪

这一点,不信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当年整肃一些资料就清楚了。长征之后,红一方面军虽然人数锐减,按张主席的说法是“只剩一副骨架子”,但骨干都保留了下来所以会师后,红一方面军向红二、红四方面军派了大量干部。部队相对较高的军政素质,是抗战期间创建根据地、扩大武装的重要条件。


正因如此,由红一方面军改编而成的115师,整体素质相对优秀,进而在抗战期间发展迅速。进军东北后部队基础好、素质高顶级指挥班子率领,当然如虎添翼

以上为一家之言,欢迎讨论交流。

四野的军中地位有多高?三分之一的开国将帅,出自四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