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组乡兵抗倭比戚家军还早,若非小人陷害冤死,定是抗倭名将
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一代倭寇横行,特别是嘉靖年间,倭寇尤为猖獗,很多百姓都遭到烧杀抢掠,苦不堪言。于是明朝开始了多年的抗倭斗争,这期间也涌现了很多抗倭将领和民族英雄,其中就有戚继光、俞大猷等人。

编辑
但是有一个人,他组建乡兵抗倭,比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还早一两年。可惜的是他被小人陷害,冤死狱中。
如果他没有被陷害,和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一样被载入史册,相信我们熟知的抗倭名将中一定有他一个,他就是明朝状元沈坤,组建的军队被成为“状元兵”。
沈坤出生于淮安,三十五岁考中状元,这是自从科举制度产生以来,全淮安第一个中状元的人,也算是轰动淮安的一件大事。
这得益于他的父亲,沈坤祖辈都是军籍,父亲沈炜却是做生意的,沈坤从小会学习,在同龄人中表现突出。沈炜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希望他能改换门庭。
赚到了钱,都用来给沈坤买书,让沈坤从小就有了极好的学习条件,沈坤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后来考上状元当了官。

编辑
但他一生最让人称赞的,不是做官,也不是考上状元,而是抗击倭寇。淮安是沿海地区更是漕运要道,因此这一带都成为倭寇侵扰的重要目标。
嘉靖三十五六年左右,倭寇骚扰不断,加上闹水灾,百姓困苦不堪。当时的淮安按照军队编制,应该有一万三千多人,按理说清剿这些流寇是没有问题的。
但上梁不正下梁歪,朝中皇帝不管事,奸臣当道,官府腐败,下面的军队同样很懒散,更没有系统的训练,压根没有作战能力。
后来的朝廷终于派了人专门进行抗倭,但是领头的李遂虽然也有点本事,但也频频失利。因此淮安人的困境依旧没有多大改变。
沈坤目睹家乡受难,深知倭寇其害,也知道不能指望军队。沈坤母亲去世,他安葬母亲后,决定变卖全部家产,组建一支几千人的抗击倭寇的队伍,比戚继光的戚家军还早近两年。

编辑
淮安人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竖起抗倭大旗的人,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沈坤的举动立马得到各方的支持,有人还拿出家里储存的粮食来,给沈坤的队伍当粮饷。
在他的训练和指挥下,民兵们和后来的戚家军一样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数次打退甚至追杀倭寇, 并且和李遂合作,在倭寇必经之路上打伏击,想要一举歼灭倭寇。倭寇措手不及,连连败退,沈坤的状元兵和各方人马都乘胜追击,终于平定了这一带的倭寇。
胜利后,沈坤把伏击圈内的倭寇尸体,都收拢集中埋葬,并称之为“埋倭山”。沈坤抗倭有功,本应论功行赏,但淮安太守范槚和给事中胡应嘉,却和他起了冲突,竟诬陷他招募私兵,意图反叛。

编辑
处理这件事的人,是一个叫林润的官员,被称为“铁面御史”,敢于直言,但却偏听偏信,没什么判断力,听信了小人的一面之词。最终嘉靖皇帝把他逮捕下狱,一代抗倭状元沈坤就此冤死狱中。
而沈坤的事迹,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和戚继光等人一样有专书介绍,更没能载入史册,逐渐不为人们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