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红色印记:胶东公学,在乳山诞生的革命学校!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胶东根据地的学校教育成就斐然、走在前列,胶东公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开创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正规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先河,培养了6000余名党政军骨干,是革命干部的摇篮,为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日烽火中负重诞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随着抗战的逐步深入和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培养造就一批抗战所急需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1938年4月,中共胶东特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马石店村召开会议,决定仿照延安陕北公学的模式创办胶东公学,向党政军机关和部队输送干部。同年8月,胶东公学在原黄县中学旧址成立,曹漫之兼任校长,赵野民任副校长。

胶东公学以“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为宗旨,教育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中心,同时兼顾文化教育,设社会、师范、普通三科。其中,社会科以培养一般干部为主,主要教授文化课程;师范科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除了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外,还增设教育理论课程;普通科则相当于一般中学。学制设置上实行长短结合,学期四个月、半年、一年不等。
胶东公学拥有雄厚的教师力量,教师队伍中既有北海专署的机关干部,又有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毕业的教员,还有本地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革命家曹漫之、林一山,知名学者罗竹风等都曾亲自给学生授课。


胶东公学校徽及校歌
在流动办学中艰难成长
1939年2月,日军占领掖县,黄县告急,胶东公学在撤离途中与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合并,大部分学生转到军政学校学习。
1940年12月形势有所好转,胶东公学在掖县师范的基础上恢复教学活动。1941年8月,胶东军民取得反击国民党投降派斗争的胜利,栖霞县的牙山和牟海县的马石山一带成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胶东公学奉命从掖县东迁。

胶东公学在乳山市东凤凰崖村的旧址
1942年是胶东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段,不仅面临着日寇的频繁“扫荡”,还遭受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侵扰。为了反“扫荡”,胶东公学在战火中不断转移,顽强地坚持了下来。虽然大多数时候能够化险为夷,但也面临着流血牺牲。1942年7月7日,学校组织学生到马石店村与当地群众联合举行“七一”和“七七”纪念大会,文艺演出即将结束时,牟平水道据点的300多日伪军奔袭而来,部分师生转移过程中被日军包围,10人当场牺牲,史称“七八血案”。
1942年9月,胶东公学与胶东女子中学合并。时年冬,日军对胶东进行大“扫荡”,学校师生疏散到文登、荣成地区的老百姓家里,实行分散食宿,集中上课。
1943年1月起,胶东公学从文登、荣成地区先后迁到相对安全的乳山东南沿海峒岭、徐家、宫家一带,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稳定教学工作,这是胶东公学最盛时期,全校师生达到600多人。胶东行署、胶东文协以至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的视察组经常在胶东公学驻地活动,刘居英、曹漫之等领导同志经常给师生作政治形势报告,学校的文艺活动也十分活跃。
在艰苦岁月中植根群众
胶东公学要求学生每天做半小时民运工作,主要是向民众解释党的各项政策、讲解国际国内形势,增强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消除疑虑。在做宣传工作的同时,还经常组织社会调查,协助驻村开展工作。如开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领导群众减租减息,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甚至春耕等农事活动,都有学校师生参与其中。此外,学生们还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群众劳动,对困难较多的烈军属安排专人照顾,密切了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胶东公学学生课余时间帮老乡推碾压面
1946年3月,胶东公学一部分与烟台东山中学(原志孚中学)、烟台师范学校合并,改称山东省立胶东公学总校,另外一部分称为胶东公学莱阳分校;8月,在胶东公学师范部的基础上成立胶东师范学校。1947年11月30日,胶东公学总校转移疏散到乳山市草埠村一带,组建临时烟台市联合中学。1948年1月,烟台市联合中学和胶东公学分校奉命停办。至此,胶东公学完成了历史使命。
胶东公学诞生于全面抗战时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的学校,也是战争年代的“胶东最高学府”,火线办学的10余年,培养了大量党政军机关和部队人才,充实了干部队伍,为抗战胜利和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