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五)
郑玄经学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他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汉代经学家的一大难题,即五经之间的抵牾矛盾之处应当如何解决。郑玄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可以发现,郑玄经学体系的构造大致为“《周礼》——《仪礼》、《礼记》——诸经、诸纬”,即以《周礼》为中心,围绕三《礼》确定其他经书的内容。所以郑玄三礼注成书在前,其后其他经注也多围绕三礼注展开,此特点被学者概括为“以礼注经”
郑玄注《论语》,存在尊用《周礼》,参用《仪礼》、《礼记》的特点,论语郑注可视为郑玄礼学的延申。
郑玄将《周礼》奉为礼学圭臬,依据《周礼》确定周礼,成为其礼学的核心,也是他注经时主要的文献依据。
郑玄最重视的仍是《周礼》在《论语》中的反映,在解释时甚至有可能会离开《论语》本身的语意。
对郑玄而言,经部文献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周礼》,是其礼学的发端;以下要算是《仪礼》和《礼记》,接下来才是《诗》、《书》、《易》、《论语》以及各种纬书,形成对其礼学体系的各种补充。郑玄体系的构成像铺开一张大网,经文就如同大网上的各个节点,总能互相呼应。《周礼》位于网络的中心,《仪礼》、《礼记》次之,其影响辐射到周围的诸经。
包氏、皇侃、孔颖达等多数人都认为,臣子生病君王探视,臣子应将病床挪至南牖,以使君主面南,保持其尊位。(“东首”,向生气之所,在北牖下。病人为取生气除疠,位北牖下。)
郑玄的注经目的与其说是解释经文的内容,不如说他是在说明经文何以如此写就。这就使郑玄注经带有强烈的礼学理论研究色彩,反而距离礼仪实践越来越远。郑玄要求对经书建立整体认识,在这个整体认识之下,再来解释每一处文本。
郑玄的经典诠释在文本、理论与实践诸因素之间取舍抉择,确定了他确定不移的基础,展开自己的礼学构建。
何晏《集解》有意识地删削郑注,破坏郑玄体系,使《论语》在魏晋之后脱离了传统经学,进入了玄学领域。此后《论语》注释也以玄学为主,与郑玄形成了较大反差。
郑玄扮演了一个不太成功的《论语》传统的颠覆者。而何晏延续的正是郑玄所要挑战的,原本汉代通行的《论语》解释传统。
郑玄应当有选择地对经文进行了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