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案例之鲁肃改弦更张的成功
几周前,我们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接班案例——曹参继任萧何为文景之治打下基础;杜预接班羊祜一举灭吴;司马光接替王安石,全盘否定前任带来的恶果。其实,面对一个辉煌的前任,萧规曹随或者政策微调,也不一定能延续前任的辉煌;而改弦更张,则不一定必然导致局面崩坏。关键的还是看管理者对局势的判断。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江东孙权手下的名将周瑜去世,年仅36岁。病重时,他向孙权推荐鲁肃接替自己——“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孙权遂纳其言,任命鲁肃接管周瑜留下的部众四千多人,驻屯陆口(今湖北嘉鱼县西南),总领东吴的荆州军事。
不过,《三国演义》说鲁肃接任了周瑜的“大都督”其实出于小说家言,这两位其实都不曾做过“大都督”。
鲁肃接手的是周瑜留下的怎样“遗产”呢?总的来看,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好的一面是,周公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208年)中大获全胜,决定性地遏制住了曹操势力向南扩张的势头。而坏的一面是,赤壁战后,盘踞荆州北部的曹军仍对江东虎视眈眈,而刘备则屯兵长江南岸的公安,这样一来,东吴等于义务地为刘备防御曹军。这一态势对于东吴既不划算又深感吃力。有鉴于此,210年,刘备亲往京口(今江苏镇江),藉口帮助东吴分担当面曹军的压力,从孙权那里借得盼望已久的南郡(今湖北江陵),由于南郡是当时荆州的首郡,日后便出现了“刘备借荆州”的说法。
但周瑜对此是不满意的,公安紧靠南郡,而当时的南郡太守就是周瑜自己,在他看来,“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所以周瑜干脆向孙权建议软禁刘备。打算将这位“枭雄”连带荆州,全部置于东吴方面的掌握之下。可惜天不假年,周瑜英年早逝,这个问题就只能留给后继者鲁肃去解决了。
哈 评 分 析
H B R C A N A L Y S I S
重新研判局势
结果,鲁肃来了个“改弦更张”。如果说,周瑜属于东吴阵营中的“鹰派”,对刘备态度强硬的话,鲁肃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鸽派”,两人看法完全不同。刘备在东吴时,正是鲁肃力劝周瑜,曹操的威胁确实很大,东吴尽管开始治理荆州,恩信尚未普及(周瑜也承认“百姓未附”),应当把南郡借给刘备,让他来安抚荆州,多给曹操树敌,这才是上策。孙权听从了鲁肃“树操之敌”的建言,这才将南郡借于刘备。南郡到手后,加上长江以南的四郡,刘备在荆州旧有七郡中得到五郡,基本据有荆州,成为雄据一州的割据势力。
说起来,鲁肃早就认识到荆州的重要价值。早在公元200年,鲁肃与孙权“合榻对饮”时,鲁肃就对孙权提出了“先鼎足江东,进而尽长江之所极,建号称帝,一统江山”的战略策略。既然要“尽长江之所极”,“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的荆州自然是志在必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鲁肃在接班之后,却一改往日夙愿与前任周瑜的战略,在荆州方向变得“保守”“忍让”起来了呢?
这就是鲁肃在形势判断上胜过周瑜的地方。周瑜显然是把“孙刘联盟”当作战术问题看待的。赤壁之战时曹兵势大,所以需要与刘备联合抗战。既然战争已经过去,就不再需要孙刘联盟了。这种刻舟求剑的意见其实很危险。因为赤壁之战后天下局势大变,这时刘备集团的军事力量较之赤壁战前已大大增强,而曹操虽然经过赤壁战败,但毕竟占据当时经济带碾压性优势的北方,孙刘联盟一旦破裂,显然只有北方的曹操会从中取得渔翁之利。
而鲁肃在开工之前早就做好了功课。面对强大的曹操势力时,他坚持把“孙刘联盟”作为战略问题对待。鲁肃认识到,这一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刘备与曹操是不仅是“敌”,更是“仇敌”,只要曹操势力仍然存在,江东方面就不用担心刘备“倒戈一击”,而刘备集团据有荆州的目的就是“以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北伐中原,这一点鲁肃没有判断错。“借南郡”虽在表面上失去了土地,而刘备接管后驻扎在此的大将关羽与其部队,实际上成了东吴在西线的保护伞,挡住了曹操大将曹仁从襄阳方向的威胁。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点对孙权方面十分重要。从公元215年到217年,曹操与孙权在东线连续交战。你来我往之间,既有孙权十万大军围合肥而不下,也有曹操三次南下,一度打到距离长江百里之处。东吴虽有水战之利,其陆军(毋宁称为水军陆战队)平原野战的能力,却实在无法与曹军抗衡,因此孙权以举国之力,也只能在淮河一线与曹军打个平手而已,幸好刘备把守的荆州方向无虞,江东才无亡国之忧。
由于对天下大势有着清醒的认识,鲁肃坚持“孙刘联盟”的自我意识从未发生过动摇。虽是“同盟”,但刘备与孙权两方在荆州的疆界犬牙交错,边界守军也多次发生摩擦。而鲁肃则总是顾全大局,以友好的姿态将事态大事化了。这点倒是颇为符合他在《三国演义》里的“人设”——虽然不是反派人物,却总是唯唯诺诺,只是一位忠厚长者而已。
在根本利益上不含糊
就像《三国演义》的读者一样,人们不禁要问,鲁肃这样的做法,能不能得到上司的认同呢?陈寿在《三国志》里记载,孙权日后就对陆逊抱怨,鲁肃“劝吾借(刘)玄德地,是其一短”,可见孙老板内心还是有些不满意的。不过,正如《三国志》随后所说,孙权“忘其短而贵其长”。终鲁肃一世,孙权从未动过撤换他的念头。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需要建立并有效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这不仅需要知道这些人是谁,而且要知道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他们每一个人有何期待,以及他们有何担忧。
在内部关系上,鲁肃可以说是深谙与孙权相处之道——这位上司,最大的期待就是“问鼎天下”。在这方面,有一个典型例子。赤壁之战凯旋后,孙权开庆功会,鲁肃要进屋向孙权行礼,孙权站起身来还礼,然后和鲁肃半开玩笑地说,我下了马来迎接你,够给你面子吧?没想到鲁肃居然冷冷地表示否定,令在场众人都很吃惊。落座之后,鲁肃才慢悠悠地说,等到主公统一了九州,完成帝业,用马车来迎接我,那才有面子。一句话说得孙权龙颜大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后来孙权称帝时,鲁肃已经去世,孙权还特地说起鲁肃的这段话,说明这段话的确让孙权很是动心。
而在外部关系上,处理“孙刘联盟”自然是摆在鲁肃这位周瑜接班人面前的棘手问题。虽然鲁肃向来主张与刘备友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尸位素餐的碌碌之辈,甚至被刘备收买的“第五纵队”了。在维护江东的根本利益方面,鲁肃与前任周瑜一样毫不含糊。他不是不想拥有荆州,而是想在不破坏孙刘联盟大局的前提下获得荆州——刘备在向孙权借地时曾表示,一旦夺取益州立即归还荆州。
公元214年,刘备如愿夺取了益州,但他却继续开出“空头支票”——夺取凉州就还荆州。孙权脾气再好对此也无法忍受。立即派兵袭取了刘备占领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不肯相让,亲自带兵五万出川支援关羽。孙权也不示弱,亲自坐镇陆口,并派鲁肃引兵一万进屯益阳(今湖南益阳),与关羽对峙,气氛非常紧张。就在这个剑拔弩张的紧急关头,鲁肃担心孙刘联盟破裂,曹操坐收渔人之利,故而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要求与关羽“单刀赴会”,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结果在《三国演义》里完全颠倒了过来)。鲁肃理直气壮地向关羽历数了自赤壁之战以来东吴对刘备的扶持与合作,指责“刘豫州(刘备曾为豫州牧)”为一己之私,不讲道德,不顾盟好,今天已经得到益州,又企图吞并荆州。这样的事,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是领袖人物呢?被陈寿称为“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关羽对此也无辞以答。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点评,这是鲁肃“以义折羽,以从容平孙权之怒,尚冀吴、蜀之可合”。此言的确不虚,鲁肃绝不愿“孙刘联盟”破局,为此还曾劝说孙权不“图取关羽”,保全“孙刘联盟”以实现帝王大业。恰好此时,曹操在关中发动攻势,向汉中进军。益州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刘备害怕腹背受敌,遣使求和。最后双方妥协,以湘水为界瓜分荆州。刘备让出湘水以东的长沙、桂阳二郡给东吴,自己仍据有湘水以西的武陵、零陵二郡。而孙刘联合抗曹的联盟也继续得以保持,实在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鲁肃于此,自然功不可没。只可惜,鲁肃去世不久后,孙权便派其接班人吕蒙袭取荆州,抛弃了鲁肃竭力维护的“孙刘联盟”。而这,已是另一个故事了。
郭晔旻 | 文钮键军 | 编辑李一品 | 策划 汪自凡 |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