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如何评价中国科幻片?

2022-08-29 14:55 作者:后浪电影PostWaveFilm  | 我要投稿


图片
图片


终于,《流浪地球2》要来了。
北影节期间,《流浪地球2》发布新海报和首支预告,说会在2023年春节档跟大家见面。
首支预告片,围绕李雪健老师扮演的角色展开,在他颤颤巍巍但却铿锵有力的讲述里,交代了中国将主导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的故事背景。
原来,《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前传。

图片

《流浪地球2》先导海报
从《流浪地球》至今,带有科幻元素的国产影视内容越来越多,单是今年就有《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明日战记》三部电影公映,且一部比一部硬科幻。
为什么近些年国产科幻电影越来越多?
以及,在科幻作品里担任科学顾问的科学家,到底担负着什么样的工作?
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后浪电影」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北京天文学会的副理事长,同时也是《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之一,苟利军。

后浪电影PostWaveFilm


科幻是经济发展的产物POST WAVE FILM 
后浪电影:为什么科幻作品在中国影视行业越来越热火?
苟利军:科幻电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东西。以美国为例,科幻电影是在20世纪初左右开始出现,但真正形成影响力是在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的时候,这就是得益于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科幻电影也是一个道理,它肯定跟中国经济的腾飞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比较大的发展,这就加强了中国观众对科幻电影的需求。
2014年我翻译《星际穿越》这本书的时候就知道,中国的创作者已经在筹备自己的科幻电影,等到2019年就出现了《流浪地球》。所以说经济水平和科幻电影之间是有密切关联的。

图片



后浪电影:2014年您翻译《星际穿越》的契机是什么?
苟利军:好多个方面的原因综合成的契机。
首先是我很幸运,比较早地跟同事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我发现,电影里有我个人非常熟悉的黑洞,因为我自身是在做黑洞研究的,所以当看到一个黑洞那么清晰而且逼真地呈现在银幕上,我觉得这就是做天文研究的人的梦想实现了。
其实我们知道,2019年我们看到黑洞的照片,它的像素非常低,只有9个像素。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一个那么清晰的黑洞展示,真的是让人非常激动的。
第二件事就是当时听说刚好有一本跟这个电影相关的科普读物,也是跟黑洞相关的,就想着把它翻译成中文,借电影上映的机会,给大家科普一下黑洞相关的天文知识。我就记住了作者的名字,也就是《星际穿越》里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 (Kip Thorne) 。

图片

《星际穿越》里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 (Kip Thorne) 
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就去联系了索恩,因为之前在国外的时候,我们俩就有过一些联系。所以这次联系时,我不是以科学家的身份,而是以他的科普读物的读者的身份
第二天我就收到索恩的回复,他说很高兴这本科普读物引起我的注意,但也表达了遗憾,因为书的版权是由出版社代理,然后他就把我推荐给了那个美国出版代理商,那个美国人告诉我这本书在竞拍阶段,还不知道哪家中国出版社会出版这本书。
我就又等了一个月。当时我都觉得没戏了,慢慢就不再抱期望。结果一个多月过去,代理商告诉我一家北京的出版社会代理出版,就把我介绍给了这家出版社。我就是在这么个情况下,翻译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做翻译,花了两个多月。其实一个月左右就可以交稿,但我花了不少时间做校对,最后就用了两个多月。

图片

《星际穿越》(2014)
后浪电影:您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吗?就是近一段时间的科幻电影,特别喜欢在类型上做拼接,比如《独行月球》是科幻混搭喜剧和爱情,《外太空的莫扎特》是科幻混搭亲情和教育等等。
苟利军:对,这两个可以说都是喜剧电影,尤其是跟《流浪地球》比的话。但尽管有那么强的喜剧色彩,他们为了保持电影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还是聘请了科学顾问。
比如说《独行月球》,为了让月球上的空间站更逼真,就是聘请了专业的科学顾问,科学家在这个过程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保证了它虽然是一个喜剧片,但我们不会因为它不科学的地方而笑场,比如沈腾在月球上行走、奔跑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他跟地球上不一样而笑场,因为那完全符合科学事实。
这就是科学顾问的作用,就相当于是一个科技学家,尽可能保证你这个电影里涉及科学的部分,是正确无误的。但有时候,有些电影会带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不一定非要保持绝对的正确和科学,那科学顾问也得遵从电影的需求来做调整。
比如《星际穿越》,已经是非常经典的、以科学为依据的科幻电影了,但电影还是设置了很多并不科学的东西。电影有自己的艺术规律,也不必非要遵从科学逻辑。尽可能在科学逻辑的基础上做到逼真,然后达到自己的艺术目的,就足够了。

图片


后浪电影:去年Netflix说要将《三体》影视化,引起了一波轰动,这其中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苟利军:在中国,《三体》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小说,很早之前就有人说要拍电影,后来又有剧集版,又有国外制片公司买版权。
尽管到现在我们都还没能看到,但这总归是一个好现象,就是这一系列被改编的举措在证明一件事:《三体》的确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
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是,其实观众对《三体》能不能被影视化,一直抱有非常高的期待,不管最后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这个期望背后隐藏的,就是大家对中国科幻的一个希望:希望中国科幻能在《流浪地球》的基础上,再往前迈进一步。毕竟,现在的很多科幻电影,里边的科幻成分含量并不高。
后浪电影:是的,我们市面上很缺乏这种硬科幻,包括这届北影节上一票难求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当然在文本意义上很厉害,但单纯从科幻的角度看,还是不纯粹。您有自己比较偏爱的电影类型,或者是喜欢重刷的片单吗?
苟利军:我个人还是偏向于轻松一点的电影,比如说喜剧电影,因为喜剧电影让人放松,对我们科研人员来说,平时工作压力还是蛮大的,看点喜剧可以更轻松。
另一种就是科幻方面的电影,毕竟是和自己的专业相关,也可以多了解一些科学方面的问题。但是悲剧或者是其他类型的电影,我不太倾向看。

图片

《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
科学顾问都做什么?POST WAVE FILM 
后浪电影:您有过自己的科学见解,跟片方的要求冲突的时候吗?最后怎样平衡的?
苟利军:作为科学顾问,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你要对电影主创们讲清楚,在科学里这个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至于最后的制作,是不是会完全按照科学顾问说的科学逻辑来做,这不一定。
所以你问会不会有冲突,其实很少有,主要还是片方提出一个疑惑,然后我们提供科学上的解读,然后他们来综合这个科学意见,对电影里的某些细节进行调整,尽可能在科学的逻辑上保持电影想要的效果。
比如说《流浪地球》,就是他们告诉我们一些疑惑,我们尽可能去满足他。至于说争论、矛盾或是冲突,完全没有,原因就是刚才说的,即便是科学顾问,我也很清楚知道这是一个服务性的身份。科学当然有自己的逻辑,但电影也有自己的道理。

图片

《流浪地球》(2019)
后浪电影:您什么时候迷恋上科幻题材的?
苟利军:可能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对科幻产生非常大的热爱,记得英国的《自然》杂志里有个编辑,也曾说到过类似的看法,就是小朋友更容易对两个东西产生兴趣:一个是星空,另一个是恐龙。
我自己的话,好像小时候对恐龙的兴趣小一点,但对星空非常感兴趣,经常会问家里人一些跟星空有关的问题。
但我出生在西北一个非常偏远的农村,家里人没办法解释我对星空的热爱。幸运的是,考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天文学,家里人虽然没有支持,但是也没有反对我。


图片



采访丨你大怡儿、飞檐    编辑、排版丨石页


推 荐 阅 读

图片

豆瓣8.8,它为什么是最牛的国产儿童电影?

图片


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公 众 号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 

图片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如何评价中国科幻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