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法国装甲部队(2)

(一) CHAR LÉGER MLE. 1935 R (RENAULT R35)
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法军最多的步兵坦克就是雷诺R35。D1和D2的尺寸不再适合支援步兵,所以它们负责干战斗坦克的活。在发现雷诺FT坦克已经过时后,总参谋部在1933年决定停止D2的研发项目,转而生产一种新的小型步兵坦克。因为法国陆军在1930年改为了一年兵役制,所以他们就需要一款操作和维护尽可能简单的新型坦克。新型坦克的重量不得超过6吨,且尺寸要小,可靠性要好,还不需要专门的坦克部队进行维护。装甲防护要达到30mm,武器为一门37mm火炮或两挺机枪,最高时速要达到每小时8-10千米。和平时期的法国陆军缺乏资金,因此这款轻型坦克一定要便宜到能够大量生产。

霍奇基斯公司碰巧赶上了法军的需求,他们说服军备顾问委员会(Conseil Consultatif de l’Armement)研发一款无炮塔的伴随坦克。在1933年6月30日委员会给霍奇基斯下了3辆订单,而此时的法军甚至还没正式给出步兵坦克的指标。

在1933年8月2日,工业部门收到了新型坦克的指标。一共14家公司参与了竞争。政府的APX工厂原本负责提供一辆样车,但之后改为给胜出车型设计一款铸造炮塔。在参加竞争的14家公司中,官方最终只允许4家商业公司建造原型车,即雷诺,FCM,德罗内-贝尔维尔(Delaunay-Belleville)和巴蒂尼奥勒-查狄伦(Batignolles-Châtillon)。其中,只有德罗内-贝尔维尔没有建造原型车。


虽然霍奇基斯抢先开始设计,但是雷诺公司提前完成了其原型车ZM(雷诺:你能跟得上我的斯比得吗?)。直到1935年1月霍奇基斯才建成了原型车,但此时法军已经修改了指标,要求增厚坦克的装甲。霍奇基斯刚造完的坦克马上就被法国陆军拒之门外。虽然霍奇基斯的设计比起雷诺便宜很多,但是这种坦克的发动机马力太低,内部空间不足,视野也很差。霍奇芬斯迅速设计了第三辆样车,使用APX-R型炮塔,不过此时法军已经接受了雷诺的设计。




雷诺ZM使用了铸造车体和铸造炮塔,炮塔内装备有两挺机枪。均参与了联合铸造项目。使用铸造装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革新,法国官方预计这会降低坦克的造价。然而,早期实验表明了坦克还存在大量的技术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原型车超重。在德国陆军采用37mm反坦克炮后,坦克总监(P.M. Velpry将军)要求将坦克的装甲增厚至40mm。所以,法军在1934年5月修订了指标,将重量限制放宽到了8吨,同时主武器也不得再使用机枪。雷诺重新建造了其原型车,而第一座APX-R炮塔也在1934年4月运抵工厂。政府的APX兵工厂设计了该型炮塔,铸造则交由吕埃车间(Atelier de Rueil),故法军将其命名为APX-R。雷诺的第二辆原型车和霍奇基斯的第三辆原型车均使用该型炮塔。雷诺的ZM原型车上装有一门37mmSA18型火炮以及一挺7.5mm同轴机枪,而发动机则是85马力的雷诺447。雷诺在卡车和公交车上使用过这款商用发动机,同时全车重量也上升到了7.5吨。



在测试过程中,雷诺的悬挂系统暴露了大量的问题。鉴于战略局势持续恶化,法国陆军最终决定将其投入生产。在1935年4月他们下了最初300辆的订单。新型坦克被命名为雷诺1935年型轻型坦克(Char Léger mle. 1935 R),不过人们更多地把它称作雷诺R35。第一批坦克在1936年3月24日送出。因为此时的法国工业不再能单独生产一辆完整的坦克,所以许多公司都参加了生产。在比扬库尔的雷诺工厂负责生产了坦克的大多数机械零件,而炮塔则在铸造厂生产(Cail和Fives-Lille)。铸造车体由圣沙蒙和阿尔斯通铸造厂负责,克勒索生产装甲板,火炮和光学仪器则来自皮托。车体一开始在塔布的阿尔斯通工厂装配,之后坦克会被送到伊西莱穆利诺的AMX(伊西莱穆利诺锻造厂,雷诺锻造厂1936年国有化之后的名字)进行最后的装配。在1937年6月1日,最初的两个坦克营(第9和第20坦克营)开始装备R35坦克。法军总计订购了大约1611辆坦克(包括外贸和R40),在法国投降前送出了大约1570辆。




在1937年夏,法军在布尔日使用25mm反坦克炮和德国37mm反坦克测试了R35的装甲防护。在测试完成后,法军惊讶的发现铸造装甲在防护上有严重缺陷。在37mm反坦克炮射击的18颗炮弹中,有14颗击穿了其装甲,所以法国在之后的生产批次上改进了装甲。R35坦克原本配备的潜望镜容易被弹片击伤,因此在1938年法军用了PPLRX-180P潜望镜。这种改进型炮塔被称作APX-R1。

因为法军预计坦克的主要职责是攻击无装甲目标(比如敌军步兵和野战工事),所以R35使用老式的37mmSA18型火炮。由于法国陆军在一战中没经历过坦克战,因此他们并没有优先考虑主炮的穿甲能力,虽然SA18在1926年就已经过时。一战后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坦克战发生于西班牙内战中。法军发现坦克战很常见,所以他们赶紧研发了炮管更长的37mmSA38火炮来提升坦克的反装甲能力。新型火炮的初速更高(每秒705米)。同时,法军还为其研发了1938年型次口径穿甲弹,在使用这种弹药时,火炮可以在400米上击穿30度放置的30mm钢板。该炮在1939年的后半年开始生产,所以之后生产的R35上均使用这种新型火炮。

虽然法国陆军在一战中率先在雷诺FT(TSF)坦克上安装无线电,但是R35的指标中并没有这一要求。法国人觉得这会增加造价,使设计复杂,同时无线电也占据了太多空间。在1937年4月,法军基于步兵使用的ER40开始研发实验型的ER 54无线电。在二战爆发前,法军只有(第507坦克团)第二坦克营的45辆R35装备有无线电。这支部队负责测试在步兵坦克上使用无线电会产生的问题。在1940年春,法军打算把无线电配备给连级的指挥坦克。



由于R35容易陷入软土,所以法军试图改进其越野能力。他们在1938年到1939年间测试了几种不同的悬挂系统。在1939年2月16日,法军决定为其换装新的竖向弹簧。AMX兵工厂也为R35设计了一个尾撬来改进其越壕能力。从1939年末开始生产的R35(大约为第1100辆)加装了尾撬。法军还计划生产1500辆1939年改进型雷诺坦克(雷诺R40),只是生产零件的延期减慢了生产进程,最终法国只生产了大约155辆该型坦克。

R35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机动能力。该车的实际重量由原本预期的6吨上升到了接近11吨,但是发动机仍然只有85马力,这降低了其机动速度。
截止1940年,雷诺R35是除了雷诺FT以外唯一一个有大规模海外出口的坦克。波兰在1939年夏末接收了第一批50辆R35坦克。由于波兰在1939年战败,订单里的其余坦克都被转交给了黎凡特地区的法军部队。一部分波兰的R35坦克连参加了与德国和苏联的战斗。红军缴获了几辆坦克,其中一辆现今保存在库宾卡的坦克博物馆内。大部分波兰坦克都在东南区域,所以34辆R35逃到了罗马尼亚,另一些则前往了匈牙利。罗马尼亚准备执照生产R35,他们下了200辆的订单,在法国战役前一共接收了41辆。在1940年4月,法国也给南斯拉夫送出了54辆R35,这些坦克参加了1941年与德军的战斗。此外,在1940年1月法国也给土耳其送出了一个营(50辆)的R35坦克。


(二) CHAR LÉGER FCM 36
尽管在1934年的竞争中,法军选择R35作为其主力步兵坦克,但法国陆军还是决定订购100辆FCM的产品。与雷诺和霍奇基斯的设计不同,FCM36使用了焊接技术,毕竟FCM(地中海冶金锻造厂)本来就为海军大建,所以这一点也不奇怪。另一个特点在于它使用了柴油发动机。FCM原本想使用95马力的贝利埃(Berliet)ACRO柴油发动机,但是由于发动机故障频发,最后他们只好换为了91马力的贝利埃 里卡多柴油机。法军认为FCM36的炮塔比APX-R好很多,所以他们计划给新生产的R35(第1350辆起)安装FCM36的炮塔。然而,这种炮塔不太适合新型的37mmSA38火炮,所以这个计划胎死腹中。将传动系统安装到后部节省了空间,因此FCM36比R35的内部空间更大,使用无线电的车辆就更多。这种坦克一般使用ER54无线电,但是在1940年这些坦克也装备了ER28无线电。


法军认为FCM36是最好的新型步兵坦克,但是先进的焊接装甲延长了其生产时间。到1939年4月,只有两个营装备了FCM36。法军不优先订购FCM36的主要原因在于地中海冶金锻造厂同时还在建造Char B1 bis,因此其生产能力有限,更何况FCM比R35贵了太多。第一批坦克的订购费用为45万法郎,而同一时期的R35只需要20万法郎。法军计划在1940年再下两批合计300辆的订单,但是法军在预计到订购价格达到90万法郎后放弃了订购,因为同一时期的后期型雷诺R35坦克只需要35万法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