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某说《发条橙》:不是所有唱反调都是文学

2017-10-05 12:10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发条橙》是一部幻想小说,由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所著,讲述的是一位少年最终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只发条橙的故事,本书对青春迷失的写照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百科上的词条解释。说起作者的名字肯定很少有人知道,不过要是提到作品本身,多数人估计都会想到同名电影,因为电影的题材与情节都十分讽刺(或许还夹杂着一点反社会的因素):故事主要记述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阿历克斯,在入狱之后为了提前重获自由自愿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疗,却在“痊愈”后遭到正义的迫害的故事。而作品的简介是:青春必将逝去,没错。它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而已。不,与其说是动物习性,不如说是街头地摊售卖的小玩具,是铁皮制的洋娃娃,里面是发条,外边有旋钮,吱吱吱拧紧,洋娃娃就走起来了。《发条橙》是一部幻想小说。一个生活在英国未来社会的问题少年,由于青春期躁动走上犯罪道路,后受到社会制裁,被剥夺自由意志。经过思考与改造,他重新融入社会,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只发条橙……

看到上面这些内容,你会怎么看这部作品:黑暗,反社会,对政治势力进行无情嘲讽的纪实文学。不过这部作品倒是有点魔幻色彩,类似“反乌托邦三部曲”,而这一点并没有曲解作者,作者生在天主教家庭,而自己却义无反顾背叛了自己的宗教,他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很多非议和迫害,所以这篇小说又增加了一丝宗教意味,主人公或许就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也使小说内容更具哲学价值。不过,猜猜这部作品主流读者是谁?当然是青少年年,这部作品发表的时候,美国正处在一个颓废的年代,政治腐败浑浊,青少年之间叛逆之风盛行:嘻哈摇滚,烟酒甚至致幻剂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或许根本看不懂书中的宗教映射,也不会费力去想里面的哲学道理,用他们的思维:这书非常酷,读了这本书我就能在朋友间有人气了,反正社会已经烂成这个样子,我们不就是书中说的发条吗?那我还管那么多干什么?那一代的年轻人普遍缺少辩证思维,或许教育程度也低,这本书在青少年剑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年轻人的时髦“教条”,在经济价值的驱动下,同名电影也上映了,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当然政府也必须稳固国内形势,同名电影与小说也一度被封锁。但是,“心理饥饿”是最好的市场营销,书籍不断重版翻译各类海外版本,电影盗版资源也是留存到现在。我没有调查过各类翻译版本的具体发售时间,只知道中文版是2011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而这个时候,也是网络热潮在国内掀起之初,于是我们的年轻人读了这本书,虽没有美国那样疯狂,不过在自己理想与现实无情摧残的巨大反差下,成为《发条橙》信徒的也是络绎不绝(当然,文中所提到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最近也是成为了这些人的热炒之物)。

故事说到这里似乎已经结束了,反社会主题的作品从古至今也数不胜数,有内涵丰富的,也有粗制滥造的,《发条橙》似乎也和这些作品一样,被那一群人挂在嘴上成为一种摆设。不过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发条橙》其实在美国并没有发表完整版,美国版本只有前20章,而偏偏删去了最后一章内容,反之英国版等版本让我们有幸能看到那神秘的第21章:最后一章大概是主角成年后的自白,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简单说,我的恶棍小主人公长大了,遂厌倦了暴力,承认人的能量用于创造胜过用于破坏。无谓的暴力是青春的特权,因为青少年能量充沛,却没有从事建设性活动的才能。其精力必须通过砸电话亭、撬火车铁轨、偷窃并破坏汽车来发泄,当然,摧毁人命是更令人满意的活动啦。然而,总有一天,暴力要被看做年少气盛的产物,令人生厌,是愚昧无知者的急智。小说中的小流氓幡然醒悟,人生应该有所为——结婚生子、使世界这甜橙在上帝的手中转动,甚至有所建树——比如说作曲。毕竟,莫扎特和门德尔松在十几岁的纳查奇,即青少年时代就创作了不朽的乐曲,而我的所有人物却在冲杀和抽送中取乐。这位长大的青年颇为羞愧地回顾着自己肆意破坏的过去,他需要有迥然不同的未来。

这一点事作者亲自承认的,他也承认当时出版社能够删减文章的一个原因是:自己缺钱,而作家也要靠稿费过日子。结合作者生平事迹,以及政府对删减版的大力严禁。安东尼先生肯定没有说假话。那么为什么纽约出版社要选择删减原文呢?因为他们是商人:一个年轻人受尽生活苦难后醒悟的故事,怎么比得上一个年轻人成为社会傀儡那么猎奇而辛辣,而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是对的,删减版书籍销量大热,而同名电影也是改编自删减版的。美国年轻人以为自己在窒息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一条抒发自我的途径,但最终却陷入自己所看不起甚至抨击的资本主义陷阱,这是何等讽刺?而直到现在,无数青少年还在被这个骗局所蒙骗着,这或许也是书中社会反转的巨大玩笑。

而单纯从创作思路上,完整版也是合情合理的。删减版故事停留在主人公成为思想傀儡后再次被迫害,然而却完全忽视的主人公(人类)的变化性,这个故事变成了主人公单纯为了成为傀儡而设计,这样的故事正如作者所说:是一个寓言而不能成为小说。而从作者本身来说,安东尼是一个有信仰有能力的作家,音乐家与评论家,他的作品基于自己的思考,来阐述自己青春时光的迷茫,而现在看这本书的年轻人却大多是:不懂哲学,法律甚至艺术形式,每天坐在电脑前没有自理能力,以唱反调为荣的思想未开发者,于是这本青春读书突然变成“反动文学”,而这本书恰恰使网络上一些不明所以的年轻人陷入迷失与恐慌,假若天堂存在,安东尼先生不知会做出何种表情。

而在这个信息量巨大而制度尚不成熟的年代,没有解释权的又何止是文学作品呢?每个国家都在为了适应时代而变化,然而成就往往被忽视,其中的失败却被一件件记录下来,化为一种负能量毒害网络民众。造谣传谣的代价过小,而谣言所造成的危害却是不可估量的。有多少不成熟的思想体制被曲解为恶魔,又有多少没有基本思考能力的人以“言论自由”来领导其他人曲解这个世界?是否金钱最终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一文不值?我只是一个幼稚而浮躁的年轻人,但我认为文章里写的都是我自己的想法,或许我也是那被上了发条的傀儡,但是谁又能证明自己不是因为发条才能思考与生存的呢?


某说《发条橙》:不是所有唱反调都是文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