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在莒
勿忘在莒
《吕氏春秋·直谏》
【原文】
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
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
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今译】
(莒,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境内,后为楚所灭。
春秋时期,齐襄公昏庸,齐国发生内乱,为躲避杀身之祸,齐襄公的两个同父异母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离开齐国都城临淄。
齐公子小白由鲍叔牙侍奉,曾逃亡到他母亲的老家莒国避难。公元前 686年齐襄公去世,小白历经艰险回到齐国,夺得君位,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首霸齐桓公。
管仲曾侍奉公子纠,逃亡到鲁国,因帮助公子纠抢夺齐国君位失败,公子纠被杀,管仲作为囚犯被捆绑押回齐国,小白想杀掉管仲,但鲍叔牙却劝阻他,在鲍叔牙的举荐下,管仲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宁戚是卫国人,当初因家贫,曾驱牛车经商于齐国,后被齐桓公举为客卿。)
一次,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在一起饮酒。
酒酣,席间当饮到畅快时,齐桓公让鲍叔牙敬酒并作祝词,说:“何不起为寿?”为什么不敬酒并献祝寿之辞呢?(这是古人饮酒时的一种礼节)。
鲍叔牙捧杯而进,双手捧起酒杯,上前敬酒说:“愿主公桓公'勿忘在莒',不要忘记当初出奔,在莒国流亡时的狼狈;
“愿管仲 '毋忘束缚而在于鲁' 不要忘记当初在鲁国被缚囚时的屈辱;
“愿宁戚 '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不要忘记过去自己为经商而在车下喂牛时所遭受的困厄贫穷”。
齐桓公听了,无限感慨,桓公离席再拜,站起来表示不忘鲍叔的忠言,说道:“只要寡人和爱卿都不忘鲍叔牙大夫的话,我们齐国就有幸不会有危险,不致衰亡了 (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在这个时候,齐桓公可与言极言,肯于纳谏,大臣可以尽情进言。
正是因为大臣可以尽情进言,所以成就了霸业。
【赏析】
古往今来,许多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历经磨难的人,做人不能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峥嵘岁月,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这是一种朴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后用 “勿忘在莒”比喻不忘本,不要忘记过去的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