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道”源于“生活”

2020-08-14 10:35 作者:丛帆原创书道文化  | 我要投稿

网络上关于书法的文章非常多,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书道对书法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我们今日所提到的“书法”,在古代只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书”,如西周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来人们赋予了它“书道”这一叫法,至今日本还延续着这一称谓。直到唐朝,出现了以法度森严著而著称的书法,于是才有了“法”。

一、源于生活的理解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提出过“书者,如也。”什么是“如”?大家众说纷纭,为了避免雷同,我这次从生活上加以解释。

许慎把中国的汉字分成了六大类(象形、指示、形声、会意、假借、转注)。其中象形字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就像画画儿一样,把某种事物的最明显特征记录下来,这些内容就源于对生活记录,这就是“象”。指事、会意字的情况也都比较类似。许慎所讲的“如”就是“象”。不太理解没关系,我们往下看。

如今全世界的文字都成了符号化,而只有华夏文明把这些图像逐渐沿用、演变。这些思想从哪里来?我们就要感激三位圣人,一位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伏羲、一位是周文王、一位是孔子。太极八卦也好、六十四卦也好、“十翼”罢,它们都有了“象”的概念(如下图像牌楼一样的观卦),古人要看天象、面相、手相...一切都是“象”,这就是现象。它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认知,这一思想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发展。无论生活、文化、军事等乃至今天连炒股都离不开它。即使是小学生的作文里,老师也非常希望孩子们多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那在书法领域中,就叫“喻物”。

观卦,看图就明白是站在高处才能“观”

举几个栗子大家也许就理解了:

栗子一:

褚遂良在《论书》中写过关于“锥画沙”和“印印泥”的故事。

褚遂良是虞世南的学生,曾有一阵他进步甚微很是苦恼,恰巧看到自己的老师便问道:“如何才能写出神用笔?”虞老师就回了一句话:“用笔犹如印印泥。”随即扬长而去,留下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小褚。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了海边,正欣赏那“前浪拍在沙滩上”的美景时,写字的念头油然而生。他随即拿起树枝在沙滩上划了划。突然,他恍然大悟老师所说的“印印泥”,惊喜地说:“用笔犹如锥画沙!”从此书艺大进!

    而“锥画沙”“印印泥”就是“象”。我们每个人对这两个词可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虞老师和小褚童鞋之间的理解是相近的,只是他俩每个人对生活感悟不同,所以得到的比喻就不同。思想结果是相似的,书写结果却不同,这就是许慎所说的“如”。

栗子二:

关于唐代书法大佬张旭的传奇故事可不少,比如在谈到用笔时说:“孤篷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也领悟了草书笔法;张旭偶然看到公主坐轿子出宫时与一丧队发生争执领悟草书笔法...(他迸发出的智慧真是让我垂涎三尺..)

“孤篷自振”是说毛笔就像一颗孤单的蓬草,虽然孤单、虽然随风飘零,但要振作;

“惊沙坐飞”是说用笔要像狂风吹得沙砾都能自然而然地飞起来一样,奔放纵逸、豪情激荡;

张旭引用南朝·宋·鲍照《芜城赋》的两句话领悟到了书法用笔,我想他也是有口难言的,否则后来颜真卿所写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张旭并没有像现在教学一样,教给颜鲁公什么,而是点醒了他。但我们可以了解到,颜真卿的内心与张旭产生了共鸣,就像张旭内心和鲍照产生了和旋般的美妙。

以上的这些比喻,都是来源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不是么?公孙大娘舞剑、公主出宫就不用解释了,他无非是在这些“象”上感悟书法的。

《易经》讲的是“象、数、理”,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些“象”怎么看到象里的“道理”。这样的栗子数不胜数,比如苏东坡评价学生黄山谷的字如“树梢挂蛇”,小黄童鞋又反过来评价苏轼“石压蛤蟆”,再如“屋漏痕”“折钗股”“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都是在做比喻,而这些比喻都是生活,基于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生活环境等造就了他们的结果虽然不太一样,但却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这道道儿就是从生活而来。所以如果说书法只讲“法”的话,那这些比喻又何从说起呢?

到了清朝,刘熙载《书概》又提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进一步把“如”放大,不光是物象,还包括了人。归根结底,如果说天地人三才一体,许慎指的不就是如天地,而刘熙载指的是如人么?这不就是一个字概括——“道”么?

现在我们了解了,书道就是生活,这就解释了为何古人的书法当中能体会出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往往是很难达到的,就和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有很大关系。因而我们今天所练的书法,不光是在练古人的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那“见字如见人”的作者体会他对生活的态度。

(下图为我在《九成宫》“取势篇”中所做的素材以及近日小伙伴的书写练习,详细内容请见相关视频讲解。这不就是“道”么?)

上图名字叫“在作死边缘试探”
体会动态感
这版权..
不愧是你
“回家学习去!”“我不!我要再玩会”

二、 如何去应用

老子《道德经》里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之道可以从烹饪一条小鱼中去了解,可见老子是一位通才。我们学习书法也是要体会这种通才之道,小到练字,大则治国,不足为过。书法就是360行。我并不懂这么多的行业,但我可以尽可能的引导大家把书法去和自己的行业、生活相接连。那书法将不再是普通的练字,字自然也就发生着变化。这,才是属于自己那棵树上结的果实。

我就用书法与儿童教育做举例供大家参考:书法当中有篆隶楷行草,有静有动,如同学生一般。我们无法强制特别闹的孩子变得温文尔雅,这是不符合“道”的,就像你要用楷书的笔法写草书么?再如书法当中有中锋、侧锋,有的学生特别特别规矩,有的学生恰恰喜欢做事走偏锋对不?书法中有千变万化,就像中国龙一般有万千姿态,教育孩子是不是也这样不容易呢?班有班风,字有字貌,人有喜怒哀乐悲恐忧,笔亦有提顿蹲衄抢转折等等等等不胜枚举。那书法中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从教育中找到解决答案,教育的解决方法是不是也可以从书法中去探寻?这就是应用,“通”才是目的,习书只是手段。

讲到这里我可就要扩展了,如果上面理解的没问题,下面应该是“一点就通”的:

舞蹈是不是也是这样?围棋是不是也该如此?计算机离得开生活吗?罪犯是否又如同丑书一般?如果你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深刻理解,罪犯是不会消失的,小人也不会消亡,丑书更不可能被磨灭,因为它们是“道”,古人有,今人有,明天还会有。一个鱼缸,里面养了很多小鱼,其中一条总咬其它小鱼,你决定把它捞出来单养,可奇怪的是下一条“罪犯”又出现了,这才是事实。通过书法,了解“道”,很多事情就看开了,你还会心浮气躁么?自然本来就是这样,你也就不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自然得到书法所谓的“修身养性”了,悟性提高了,属于你自己的“神用笔”还会远嘛?

丛帆随笔于京

2020.8


“书道”源于“生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