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是如何影响近现代世界的?浅聊《茶叶与帝国》

唐朝有个叫陆羽的人,写了一部《茶经》,人与书都流传了千年。
虽然【茶】似乎是很东方的东西,事实上,它很西方——联合利华旗下的【立顿】,每年卖出的茶叶总量差不多是咱国产茶卖出的两倍。立顿是一个强大的品牌,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红茶。

【1】锡兰、阿萨姆与大吉岭
最近在读一本名为《茶叶与帝国》的书,书主要聊了英国把茶叶进行“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过程。
其实我个人对于任何能上瘾的饮品都心存敬畏,哪怕是茶或者咖啡。似乎能让人上瘾的饮品都有提神的功效,然而,咖啡喝多了对心脏不好,茶喝多了牙又容易有茶渍,于是,我尽可能不去碰茶或者咖啡已经好多年,自然,也不会仔细了解与茶有关的知识。
读了这本《茶叶与帝国》,我才知道,红茶、绿茶的区别在于茶采摘后的制作工艺,乌龙、普洱等五花八门的品种类同。同时,各种名词只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法,至于什么茶越老越好大概也是一种“愿者上钩”的营销策略——瞧,实体的东西想赚取智商税,最后都是当成远期投资品来处理。
据说中国最好的茶叶来自福建和安徽,我尚未尝过所谓的顶尖茶是怎样的口感,印象中无锡的白茶、南京的雨花茶、西湖的龙井、福建的铁观音与大红袍都喝过,我也不知道当时喝过的茶是优等还是劣等。总之,于我而言,它们似乎并无不同。

茶叶、丝绸与瓷器,原本都是很中国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奢侈品。随着西欧人开着船开始全世界殖民,茶、丝、瓷这三样都被有心人学了去,人家改进一下,变成了自己的手艺,然后再卖回中国,质量不见得比咱差,但价格就是比咱自己的高。
茶这种东西最特殊,因为它是植物,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长出来——如同中国东北是没有香蕉一样。
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是一度中国茶叶的第一进口商——乾隆晚年时,中国近1/7的茶叶都出口到了英国!
如此惊人的茶叶贸易让全世界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市场,这是英国政界与商界都不能容忍的。

在鸦片战争前,英国人曾一直试图让茶叶“国产化”,像锡兰、阿萨姆与大吉岭等地已经开始尝试种在印度发现的茶种。但是这些地方产出的茶从质量到口感都不如中国茶。
值得一提,《少女与战车》中,圣葛罗莉安娜女学园的队长,那位英伦范十足,爱喝红茶,有着红茶不离手的习惯的少女,叫【大吉岭】,其名就是源自【大吉岭】——这个地儿与锡兰一样,盛产红茶。
由于清政府的管制,茶种与茶叶技艺都是禁止出口的。英国人想到的是一种非常规的手法——偷。当然,叫走私也可以。

【2】茶叶的”东学西渐“
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安排了一位“植物猎人”罗伯特·福钧,潜入中国去盗取茶种和茶工艺——据说这位老哥为了融入社会,还剃发并接发,把自己打扮成清朝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罗伯特·福钧终于在19世纪50年代初,利用当时极为先进的【沃德箱】,为印度的阿萨姆送来了中国最好的茶树(茶种)和几位愿意出海的制茶匠人。从此,阿萨姆地区终于有了上好的茶种,成为今后一个多世纪英国主要茶叶产地。阿萨姆也成为继中国后,全世界第二个商业茶叶生产地区。
对了,现在你知道什么“阿萨姆红茶”、“阿萨姆奶茶”等的来历了吧?

茶的“国有化发展”、英国的茶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反过来加快了英国工业化进程。
第一,茶叶贸易刺激运输技术的发展,国际航运、国内交通都得以飞速发展——要想富,先修路;第二,由于英帝国进行茶文化教育,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欧洲瓷器业繁荣起来,最终使得欧洲瓷器在各方面都能反超中国瓷器;英式茶文化中有在茶中加入糖、奶的习惯,也刺激了糖工业、奶工业的发展;而糖工业、奶工业的发展使得其生产成本大大较低,价格也更为低廉。这使得以前消费不起茶、糖、奶的底层民众不仅能消费得起,而且还提升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茶有其提神醒脑作用,糖与奶则提供了能量元。
对比起来,当时的中国,茶、瓷、丝等传统出口产业逐渐没落,帝国内循环不行,国人素质极差,毕竟,有钱没钱都会吸食鸦片——甚至到了北洋政府时期,鸦片都是军阀敛财、赚取军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更不用说,绝大多数人在鸦片战争后都没能考虑看看外面的世界,对比英国与中国的一起一落,让人禁不住唏嘘。

【3】平民化与概念植入
一款商品想把市场做大,甚至做到全球化,核心就是”平民化“,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政府政策等进行”概念植入“,同时降低价格,让其成为民众生活必需品,甚至必须品。
茶对于世界上的不少人而言,真的是必需品,宛如手机,没它生活好像就各种失衡。
回望茶从奢侈品走向平民家中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价格,因为茶叶一旦可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包装、全球化运输后,其可见成本是能不断减低的。
其不可见成本在于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
正如现在的您没有打开抖音、游戏、聊天界面,我所占据您的时间(和屏幕),本质上是一种可替代性的取舍。在茶成为【水】或【酒】的替代品后,与茶竞争的主要饮料就是可乐、咖啡、鲜榨果汁等。

起初,茶在美国是一种“殖民主义”的象征,茶叶在美国不受待见起源于他们特别想忘记的殖民历史——还记得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吗?
可口可乐的崛起,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紧密关联的,这种瓶装饮料是跟随美国军队迅速渗透到了世界各地(主要是非洲、南亚和中东地区),相较于咖啡的苦,可乐的甜更受大众喜欢。这种与年轻、活力有关的饮料毫无意外地成为了美国大众文化的象征(之一)——其实还有个百事可乐。
咖啡与茶相似,比酒更健康,同时,它还具备了茶没有的意义——阳刚。茶在早期被视为是一种阴柔饮品,甚至有点“娘娘腔”,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群英国女士在圆形花桌前用粉色茶杯喝下午茶的情景。
而茶被剔除这种“文化属性”,是“推广局”这种专门传播茶文化的机构,多年来通过在战场上提供茶品、各种广告等才改变的。

其实读《茶叶与帝国》时,拨开文字中的各种细碎,我更关注的是一种区域性商品如何被打造成全球化产品的过程。
茶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血腥、暴力、阴谋等阴暗面,它与帝国主义全球扩张的过程并无本质不同,背后又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心理、文化等多个领域内容,让人读罢不由得五味杂陈。
本篇未能细说的内容,我会留在另一篇《茶叶战争》的读后感中继续分享。

【写在后面】
下面的内容极端主观,且戾气十足。
后浪的【汗青堂】系列一直是我比较喜欢读的大部头之一,但其实质量参差不齐。窃以为,美国学者与欧洲学者在此类(偏人文科学)学术著作上的风格已经开始有明显不同。
我读过的且觉得质感不错的【汗青堂】系列书籍有《法国简史》《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美食与文明》这些英国学者的作品。
这些书籍有些共同点,比如内容详实但不啰嗦,数据丰富但不盲目堆砌图表,表述逻辑清晰——严格遵循古典三段论的思路,立论、佐证、结语。

像《茶叶与帝国》《棉花帝国》等书,作为一部分美国学者的论著,虽然译者已经尽可能让内容更加适应广大读者,但由于内容本体可能就是学术论文,耐读性并不高。
原因在于,这类学者在提出一个观点后,会加入大量“废话”,这种“废话”类似“二郎者,大郎之弟 ,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包括但不限于“xxx做了什么、XX说了什么”等极端细碎又流于表面的内容,而这种废话构成了全书相当大的篇幅以及书末百余页的注释。
这些设计对于我而言是一种灾难般的阅读体验,因为这些内容使得全书看似布局宏大、史料丰富,但严重稀释了内容的含金量,增加了不必要的阅读负担。
例如本书全名为《A Thirst for Empire: How Tea Shaped the Modern World》,然而,读完这厚厚的526页内容(其中有100多页是注释),我是真没明白“口味是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

前文我们已经提了,茶最初是作为很东方的经济作物,随着英国从中国走私茶种、茶工艺以及在印度殖民地开始“茶叶国产化”,茶叶才进一步成为一种全球化的商品,茶才成为一种全球化的饮料。
总的来说,《茶叶与帝国》作为一本近现代茶叶贸易发展史,算是絮絮叨叨阐述了英国、美国通过全球贸易(和战争)将茶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全过程,注意,这个过程发展到后期,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却越来越没有存在感——至于原因,上文已经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最后,我想说,人文类著作并不是越厚就意味着质量越高,与自然科学类论著一样,大道至简,言简意赅才是王道。像《茶叶与帝国》,虽然全书有50.3万字,实实在在的干货可能也就50%。
关于本书,慎重阅读为善。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诱惑哟: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