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一)人是如何感觉到美
大家好,我是彝海,在开始做视频以来,很多看过我们视频的朋友都在评论或者后台私信说,我们评价书的角度是不是有点太高了,看点网文还把自己当根蒜了。平心而论,写文案的时候,我们的确不算是一个纯粹的读者角度来分析作品,而是试图通过美学评论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这或许确实不够符合网络文学的大众化传统,但在我看来,仍然是有意义的。
不过有时候我也会自己反思,我自己真的足够了解美学吗?我自己的理论体系足够坚实吗?这时候其实答案是不够坚定的,所以我意识到,确实也需要花一些时间来这这方面充实自己。不过只有自己一个人读的时候,总是会觉得理解不够深刻,所以我会在阅读的同时,发一些笔记到专栏中,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进步。
而这一篇我就打算写一些入门的东西,人是如何产生美的感受的。
一般人其实往往喜欢问,什么样的事物是美的?这种问题其实是用一种绝对的态度来设问,是否存在一种美,是能够让世界上所有人公认的。但根据我们每个人的亲身体验,我们每个人都能迅速做出回答,其实不存在这种美。
就比如我们一些或热门或冷门的视频评论区的底下,就会有人说,这种作品很好,但一定也不缺乏反对的声音,说汝之蜜糖,我之砒霜。即使是什么公认的伟大作品,比如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很多人口中说着好好好,美美美,但你问他真的看过没有,那其实是看不下去,并且会在心中抱怨无聊枯燥的。
但不存在这种美,并不能说世上就没有美感,也没有美学。因为美感归根到底是基于个人心理,受个人的心态与经历而影响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连沙滩都没有见过的人,肯定无法想象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中的大漠是个什么样的场景,一个生活在海南的人,若要理解”独钓寒江雪“,其实也是难上加难,如果是个不识字的文盲,那就更无法领略小说和诗歌的文艺魅力。
当然,这只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比喻,现实中更可能的场景是,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一场考试的结果出来了,一个学生是全班第三十名,一个学生是全班第一名,他们在放学路上,同时听到了麻雀叫声。第一名的同学非常高兴,听麻雀叫声也觉得是祝福,就想:这叫声是多么动听多么美啊!第三十名的学生则非常难受,听麻雀叫声也觉得是嘲讽,就想:这叫声是多么难听多么恶心啊!
同一种声音,却可以让一人觉得美,一人觉得恶心,是他们听到的麻雀声音变了吗?当然不是,只是人的心理状态不同。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美的全称应该是,一个人产生美感时的心理活动,美其实不是对象的属性,而是我们进行心理活动时给事物附加上去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谈美学,本质是在谈一种心理学,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但这是不是说美学是一种纯粹主观的假学问呢?其实也不是,因为人是存在共性的,就好像把上面两个学生的成绩调换过来,他们的感触会不会也调个个呢?这是有很大可能的。我们人类很难在同一时刻对同一对象产生美的感受,原因就在于我们人类的经历是有极大不同的,没有人能有完全相同的经历,并在同一时刻有同样一种心态,所以我们对某一本书、某一个电影、某一首音乐的感触也很难相同。
而换言之,如果我们的经历差别不大,我们的心态大差不差,是不是就能对一事物进行相近的评价呢?那这种事情也是很普遍的。比如小镇做题家对丁真的意见,虎扑对蔡徐坤的意见,大家可以看到,相同的经历其实是能够产生类似的感受的。
美学也是如此,它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水遇到不同的容器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而美在不同经历不同状态的人心中表现的形象也不同,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要生成美感,和认知论的发展其实是一样的,即我们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直觉阶段,即在有意识之前,不知意义地看待一个事物,比如我们看见一个熟透的苹果,在没尝过的时候,我们只知道他看起来是圆的,颜色是红的,除了我们所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我们别无所知,这种就是直觉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知觉阶段,即我们开始有意识地了解一样事物,但对它的联系还不能脱离具体形象。还是拿苹果举例,我们第一次见到红苹果后,咬了一口知道它是甜的,然后把这个鲜红的圆滚滚的甜果子叫做“苹果”,但这时的我们并不知道,有的苹果是青色或黄色的,有的苹果是酸的,有的苹果吃起来脆,有的苹果吃起来面。
第三个阶段就是概念阶段,即我们已经能够离开个体的具体形象,直接从脑中提取出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超越形象而直达根本意义的知,是经验的总结,成熟的知,科学的基础。
而换到美学,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出美感的过程,其实也相差不多,只不过是在知觉阶段和概念阶段加了一些别的东西。比如我们在冬日里见到梅花的时候,闻到花香会觉得精神一振,然后在知觉阶段加入了心理活动,这样万物凋零的季节,梅花还能凌寒绽放,有傲骨之美啊!然后把这种心理活动总结到了梅花的属性中去,在事后抽象成概念的时候,我们再谈起梅花,就能下意识地想到“傲骨之美”。
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梅花当然没有什么傲骨,只是我们在看到梅花的时候,用我们人的理解,用想战胜寒冬的这样一种心情,寄托在了梅花身上,然后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之美。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只不过我们大部分人都会产生这种错觉,然后我们再读“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时,就能产生这种美感的共鸣。
我的第一篇美学笔记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