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工智能,是逼近的恐怖吗?

2020-07-18 15:10 作者:非人鬼SeanXu  | 我要投稿

智能音箱主动「说话」,智能音箱播放「ASMR」,被智能音箱「偷听」,被智能音箱「偷充话费」。当智能音箱成为城市中许多家庭的标配,一幕幕类似的惊悚剧情不但没有减少,而是愈演愈烈。
 
惊心:深夜房间里智能音箱突然发飙
 
睡梦中,王芳的小爱音箱突然响起音乐。当时家里只有自己和仍在熟睡的孩子。“明明没有设闹钟,为什么小爱音箱会突然响起?”
 
林华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凌晨一点,他的天猫精灵突然说话了!“你能想象安静的房间里突然传出声音时的感受吗?”
 
智能音箱突然发声,很有可能是触发了误识别。“从语音识别技术本质上看,误识别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只能降低误识别率。”
 
动魄:大晚上智能音箱突然发出古怪声音
 
一首歌曲过后,沈琼的天猫精灵突然发出口袋摩擦声、苹果手机打字声、呼吸呢喃声。家里孤身一人,偏偏天猫精灵出现异常。
 
客服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资源问题”。当时天猫精灵播放的是一首ASMR(又名耳音、颅内高潮)音乐。沈琼向记者表示,当时自己并未向其发出想听催眠音乐的口令,家人也没有收听ASMR音乐的习惯。
 
而智能音箱厂商不具备识别或处理涉黄、涉爆、涉政等违法违规的能力,加之网络传播平台自我把关意识不足,增加了内容监管难度。
 
隐患:声纹泄露可被轻易“声音盗刷”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智能手机会将用户的生物信息储存在专门的加密芯片中,但智能音箱并不是这样。和指纹、虹膜一样,声纹也是用户的唯一生物身份证,一旦被泄露,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绑定支付宝账户,并开通免密服务,只需对着音箱下达充话费指令,便能让音箱快速完成任务。但记者实验发现,多名陌生人可以向同一台智能音箱下达命令,多次完成充话费的操作。
 
远忧:绕不开的用户隐私问题
 
记录用户数据无法避免。很多厂商会记录用户的匿名数据,但侵犯用户隐私的关键在于,拿到用户数据后有没有脱敏,如何运用这些数据。
 
曲子龙向《IT时报》记者介绍了网络尖刀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把未唤醒状态的智能音箱连上电流表,随后播放郭德纲相声,通过耗电量和路由器流量监测判断出在未唤醒状态下智能音箱存在窃听的可能。
 
实验结果发现,智能音箱出现了电流和数据流量波动,这证明智能音箱“偷听”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人工智能,是逼近的恐怖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