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琵琶独奏曲 «品诉» 与瑞士

2020-07-18 14:54 作者:琵琶有谱  | 我要投稿

«品訴» 这首琵琶独奏曲不是属于那种‘脍炙人口’的‘口水型’乐曲,而是一首‘反思型’乐曲。它诞生于1984年。创作灵感源于聆听了上海音乐学院的琵琶教授叶绪然先生演奏的《敦煌曲谱》的琵琶音乐。


那年我20岁出头,是正就读于叶绪然老师门下的琵琶本科学生。由于立志学习并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我放弃了在河南地方剧团的演奏工作,于18岁考取了上音民乐系本科,接受系统的从演奏到理论和民族作曲的学院化专业教育。


我的作曲老师是作曲家胡登跳先生。他告诉我,‘《敦煌曲谱》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曲谱,中外音乐史家对该曲谱进行了大量的解译研究。叶栋经过了20余年的钻研,他吸收了日本学者林谦三和中国前辈任二北的一些研究成果,将《敦煌曲谱》译成可供我们阅读的五线谱和简谱’。叶老师告诉我,他使用的仿唐琵琶是按照日本保存的唐代琵琶样品复制的。


这些信息和仿唐琵琶的音乐,使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带有颠覆性的冲击!原以为中国传统音乐只是五声音阶,这个对琵琶传统音乐的考古新发现, 和我要继承和学习的琵琶传统音乐完全不同!让我就好像是突然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一样,对琵琶音乐‘从祖爷至祖孙’,‘从姑姑到姨夫’,又重新打量了一番,对民族音乐传统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这首乐曲名为«品诉»,意在琵琶的相品之间,品味诉说内心的感受。作品获得了1986年“上海之春”新作品创作奖。我的演奏也获得了优秀演奏奖。虽然琵琶教授叶绪然老师自1986年就将这首作品,以及琵琶曲«九连钰»同时编进了上音民乐系琵琶演奏专业的高等教学大纲里面了,但由于此曲需要能够胜任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使得许多琵琶演奏家们望而却步。


让一些琵琶演奏家们觉得‘难’的还有这个作品的语法,音乐语言。它使用了演奏多声部的技巧。比如在这首乐曲中,我初次成功地尝试了将两种不同性格的音乐语言,同时呈现。既,右手一方面弱奏的,稳定而柔和的,无颤动的,干净的长音轮指的旋律,同时大指强力度的挑弦。加上左手指一方面演奏那种大幅度的推拉柔弦的乐曲主题再现乐句,另一方面控制住长音按弦手指的稳定。当演奏家左右手的每一个手指都可以独立操作,控制得当,这一切都变得可能,而且很精彩。


其实,每一件成功的乐器,都必须要有技术的超越,为创作提供新的可能性。比如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都是他自己首演。尽管人们最常演奏他的一些技术不复杂的乐曲,比如月光,致爱丽丝,但是贝多芬那些变换复杂的奏鸣曲为钢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当时并不太流行的乐曲,至今还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种有难度的乐曲,使得西方音乐家同行们认识到:琵琶不仅仅是一个演奏民歌小调的,自娱自乐的乐器,它也是一个为创作提供空间的乐器。比如瑞士作曲家布莱姆T. Braem先生,在他担任卢塞恩音乐学院副院长及教学期间,于2004年写了一个很长的对我的专访文章,发表在了卢塞恩学院的杂志上,他在之后连续的数年中,创作了琵琶协奏曲,琵琶室内乐等作品。我在欧洲及日本进行了首演,并有唱片。


最早引领我去到瑞士,并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音乐会项目是和著名爵士打击乐演奏家樊欧Pierre Favre先生的即兴音乐会。(国内的一些音乐爱好者对他并不陌生。我们的组合曾经在国内的音乐会组织者,比如孙孟晋,张晓舟,上海爵士音乐节等等的邀请下几次来华巡演。)我和Favre樊欧先生的二重奏不仅仅在瑞士到处演出,我们还去了欧洲其它地方巡演。瑞士的唱片公司Intake出版了我们的第二张唱片«Two In One»



2006
年瑞士Intake唱片公司举办20周年庆典音乐节,邀请了我的«琵琶独奏音乐会»。这次瑞士爵士打击乐第一大腕儿Favre樊欧先生第一次坐在观众席里。音乐会结束后他对我说,‘你的音乐有思想,有气质,有一种精神在闪亮’。今年


瑞士即兴音乐家们都很盼望能和樊欧先生合作。许多现代作曲家们曾向樊欧先生学习新的音响概念。我非常幸运有机会能够长期和如此优秀的音乐家合作。他为我打开了一个重新思考音乐的大门。


今天我寄去在2006年苏黎世这个特殊的音乐节上演奏的«琵琶独奏音乐会»现场录像片段,乐曲«品诉»


在时隔36年后今年二月份的瑞士苏黎世音乐节上,我在琵琶和吉它的爵士音乐会«Invisible Flower»上,又加演了这首乐曲来体现琵琶独奏那不同的性格。瑞士音乐理论家,伯尔尼艺术大学音乐研究院院长尕特曼T. Gartmann先生说,‘很让人难忘!’。

他并不是第一次来听我的音乐会。并且他今年还担任了我们苏黎世音乐节期间的音乐研讨主持人。


«品诉»视频链接:

«品诉» 在苏黎世2006音乐节演出录像


此刻晴空万里,我心喜悦!


杨静

2020718


琵琶独奏曲 «品诉» 与瑞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