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冈旧事 作者:郑便

饶平黄冈,宋朝年间建城,原称“瓮城”。城设东、西、南、北四城门。相传此地古为黄土岗,故名黄岗,因“岗”与“冈”相近,易名“黄冈”。
1934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黄冈起义(即丁未革命)和改善黄冈交通、环境条件,先后拆了东门、南门及所在的城墙辟建中山路和丁未路,又在黄冈城东北郊辟建“中山公园”,此公园却因种种原因多年未建成而是半成品,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续建完成向大众开放。
解放初,把剩余在现在的东门的菜场街、南门的担水巷、西门的西门街和北门的环城路等地的城门城墙都拆掉。这样,城区面积扩大了。此时的老黄冈城区范围相当于现在镇区中心的石埕、南门(不包括黄冈河南面地区)、西门、联光、下市、楚巷、红光等七个居委社区。
原来未拆城墙时,现在的石埕社区,和南门、西门、联光社区部分或大部分区域均是在原来的城围内,属于“城内”。而现在的下市、楚巷和红光社区等三个区域均是不在原来的城围内,即属“城外”(以前有人将黄冈城区划分为“城内”“城外”,例如现在说到黄冈余姓居民时,往往会说到“城内余”“城外余”)。
老黄冈城区虽然不大,但密密麻麻分布着好多条道路。原城内的街巷,由于建城时的地理条件所限,相比于城外的街巷,大部分较小较短较弯曲。而城外区域的道路,不计后来建的中山路、丁未路,其他的也总体比城内的大、长、直,并加上该区域更靠近河海,所以,城外区域的交通非常方便。因此,该区域的工商及贸易繁荣程度明显比城内的高。
先说猪仔场街。这要从它的名称由来谈起。旧时在今楚巷社区古王宫前面,有一个大广场曾是一个大集市,集市主要是猪仔的贸易。猪仔大多是由商贩从浮山圩采购来此处贩卖的。
那时,黄冈及附近乡镇居民,家家户户大都有家内养猪以增加收入的传统。居民们用来养成大猪的猪仔基本上是到古王宫集市购买的。
集市上的猪仔,不仅销于黄冈及附近乡村,而且销往潮汕其它地方。如我的普宁亲戚就是来这个集市采购猪仔去普宁贩卖的。
古王宫前广场这个贸易猪仔集市远近闻名,人们将这地方称为“猪仔场”。猪仔的贸易带动了生产生活物品的贸易,进出猪仔场需经过的附近道路两旁纷纷开起商铺,逐渐形成为商业街。这条道路因而取名为“猪仔场街”。
原来的猪仔场街只是从古王宫开始往南到旧东门外(与今中山路交汇处)。后来拓展为北至现在的红光顶宫路口。长度跨越现在楚巷、红光两个社区。
现在跨越两个社区的猪仔场街,昔年既是一条商业街,又是城乡物资交流的一条古道。距离黄冈城10里外的岭后(即是黄冈石壁山北向)区域的后灶寮、古笃、新寮、新陂、潮刘等农村的农民,在黄冈未筑公路、建马路时,其农产品运到黄冈城出售,然后从黄冈城购买物资回家,基本上都是通过猪仔场街。
在猪仔场街的“大路顶”附近道路上现在还有一个大闸门的石门框。据老辈人介绍,该闸门是在封建年代为了划分余郑两姓地界而建起的,大闸门的北面街道属于菜巷乡余姓地界,南面街道属于山楚乡郑姓地界。昔年余郑两姓间常有纠纷滋事,当发生滋事时,就把闸门关闭起来,防止对方越界“寻事”。新中国成立后,余郑两姓和睦,闸门失去作用,因而只有门框而无门板。
现今三个居委社区在老黄冈城外;这三个社区,除了上面介绍的猪仔场街所跨越的两个外,就是“下市”。
下市一名,源于黄冈城东门外的集市。这个集市形成后,为了与东门口的集市相区别,人们按两个集市所处地势的上下为之命名:将东门口的集市称为“顶市”(集市在今“东门市场”附近地区),将东门外的集市称为“下市”(集市在今下市“兴乐路”附近地区)。下市这个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一段道路既是街道也是市场。这段路后来成为丁未路偏东的一段。
说到下市这集市,就不得不提到当时在此处的下市官店街鱼行。
新中国成立前,宫店街上有“顺发”号、“立顺”号和“三顺”号鱼行,这三家鱼行老板都姓张的,人们将其统称为“官店鱼行”。
官店鱼行作为交易水产品场地,主要是买卖鲜鱼和鱼饭。鲜鱼是由黄冈及附近渔民捕获后拿来出售的,鱼饭大多是由新铺头(地名,其区域现属下市社区)商家用船行驶到近海上和南澳岛周边收购鲜鱼,在船上加工成鱼饭后,运来鱼行贩卖的。
在鱼行中交易时,由卖者出价,买者还价,鱼行从中打价至买卖双方同意而成交。鱼行是为交易提供场地、监秤、打价,并由此收取相应的佣金。
鱼行有时遇到大买家买大宗货资金不够时,往往会帮先垫付货款给卖货者。甚至有对大鱼贩的购鱼款,鱼行将全额挂账由其先付。
当时,官店鱼行吸引了黄冈附近四乡六里的鱼贩来这里购鱼。交易时人群拥挤,热闹非凡。
昔年的下市区域在丁未路一段街上,还有许多家“打铁铺”(铁器作坊)。专营生产家用、农用、工匠用等铁器。如菜刀、火叉(铁钳)、厚刀、镰刀、锄头、犁头、斧头、凿仔、船钉等的钢铁制品……
当年下市区域的这些集市、铺面和工厂(场),就是老黄冈城外区域工商贸繁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