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统计数据 | 《简单统计学》番外
这是读《简单统计学》的番外篇。
古代统计学,这个标题有点大。
历史学家大概不会研究统计学,统计学家可能也不关心古代的统计方法。
还好,我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统计学家,所以就用这个标题了。
在古代是怎么统计数据的?
有哪些统计方法呢?
也会使用图表吗?
在做《「四万万」同胞是怎么来的》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我国古代已经有了很多的统计方法来统计数据,甚至,在2100多年前就有了统计表。
这些内容还挺有趣的,所以,插一节番外,分享下我搜集整理的「古代统计学」。
1—分组归类
分组大概是最常用的统计方法。我们平常看到的很多数据、结论,都是分组后的。
如果每天记账,你也会对消费项目进行分组。

分组属于数据的预处理工作。分组之后,零散的数据变得有条理,才更容易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工作。
我国很早就有了统计分组的思想。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系辞上》
观其所聚,则天地万物之情可知矣。《周易·泽地萃》
而且不仅有思想,还有应用。
战国时期,魏国宰相李悝,悝这个字念kui。名字叫「理亏」,做的事情可是有理有据。
李悝深入研究农民种地的情况,把种地的收成,按年景分为孰年、饥年,每种又细分为上中下、小中大三种。

然后推行「平籴政策」,相当于农产品价格保护,官府根据年景的类别,决定收购或出售粮食。
取有馀以补不足也,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馀四百石;中孰自三,馀三百石;下孰自倍,馀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
《汉书·食货志》
李悝的研究有分组、有数据,还有平均数,难怪人家当宰相。
2—统计汇总
分组归类让数据有条理,但终究只是一个组别的数据。想要反映统计对象的全貌,还需要汇总。
如果是记账,那么你可能会每周、每月汇总各个组别的金额以及总金额,以及,这样能对自己的消费情况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
古代也有数据汇总的制度。
比如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是通过「上计制度」来汇总数据。
所谓「上计制度」,就是大臣们把明年的收支预算写在木券上,交给国王。国王这么一掰,一分为二,国王拿一半,大臣拿一半。
年底上计考核的时候,两片一对,计划有没有完成,完成的怎么样,一目了然。这样就能决定给大臣们是发年终奖还是打板子了。
地方官吏要定期向国王报告政令执行情况和民户税收数字,把一年税收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剖而为二,王执右券,官吏执左券。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当然上计制度是一直发展的,不会一直用木券,也不仅仅是汇报个数字。
西门豹为邺令……期年,上计,文候迎而拜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四》
郡国岁尽,遣上计掾史,条上郡内众事,谓之计簿。《东汉会要·卷二十七》
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汉书·严助传》
如果你看过《长安十二时辰》,大概会对里面的「大案牍术」有所印象。
「大案牍术」分析、预测事情的基础,是数据资料。
数据资料从哪来的?统计汇总。
「大案牍术」是虚构的,但唐代的数据汇总可是真的。
唐代的时候,数据的统计汇总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类似现在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汇编《国计簿》。
第一部《国计簿》,是李吉甫主编的《元和国计簿》。是李吉甫,不是李林甫。
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管州府二百九十五,县一千四百五十三,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 吉甫都纂其事,成书十卷。
《旧唐书·本纪十四》
《元和国计簿》是一部统计分析国家财政经济的报告书,开创了中央政府有组织地收集、统计、整理、分析社会财政经济资料的历史先河。
编写《国计簿》的李吉甫后来也做到了宰相。
3—平均数
平均数可以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是什么样的。计算平均数的前提,自然是汇总。
比如你记了一个的账之后,想要看看每天大概花多少钱,就要先汇总,再平均。

这样计算出来的每天消费金额,是算数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也是古代很早就提出,并且应用的最多的平均数。
哀多益寡,称物平施。《周易·谦卦》
比如前面在分组归类一节提到的李悝,就有计算每亩的平均产量。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馀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馀有四十五石。
《汉书·食货志》
李悝,宰相,李吉甫,宰相。看来当宰相,数学得好啊。
明代的著名将领卢象昇总督宣化、大同、宁武三镇军务的时候,曾经用平均数计算产量。
而且不但分别计算了上中下三种地的平均产量,还计算了总的平均产量,也就是总平均数。
边地虽甚硗瘠,若时和年丰,上地每亩岁可得谷四斗,中、下地可得三、二斗。查上地、中地无几,而下地居多,酌其盈虚,通计地一顷,岁可得谷二十五石。
《卢忠肃集·卷六·屯政疏》
当总督也得会数学,会算平均数啊。
4—相对数
要进行数据分析,仅仅利用上面的指标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要对事物做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对总体的组成和其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这就必须计算相对指标。
比如,上周吃饭的消费占比,就是一种结构相对数,说明上周有一半的钱花在了吃饭上。

结构相对数在古代的应用很普遍,特别是税收方面。
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汉书·食货志》
孝景年间三十税一,也就是收三十斤粮食上交一斤,税率3.3%。
前面提到两次的李悝,计算数据的时候,也提到「十一之税」。
还有强度相对数。比如《新唐书》记载,元和年间平均每两户供养一名士兵。
元和中……户百四十四万,比天宝才四之一。兵食于官者八十三万,加天宝三之一,通以二户养一兵。
《新唐书·食货志》
通过士兵和户口的数量对比,来体现军费增加了百姓负担。
5—统计图表
相比把数据罗列在一起,图表会更加直观,也可以做的更生动。
比如把每月的消费占比,做成饼图

《说文解字》里面说:图,画计难也。

就是说,文字说不明白解释不清楚的,就得画图。
不过可惜,古代没有那么多的图,毕竟用毛笔不好画图。但表格也是有的。
我国第一批统计表可能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
《史记》里面有十个统计表,比如三代世表、十二诸侯表等等。

有表格,查询起来就方便多了。
比如我们想看看大禹的世系,找到对应的行列,就知道了。比用一堆文字去描述方便的多。

到了南宋的时候,唐仲久编写的《帝王经世图谱》里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图表,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职方九州谱」。
用横排的图表是这样的。

这个表格虽然还是以文字为主,但是已经出现了数字。
不仅仅是数字,还是比例数字。九州的人口性别比例情况在表中一清二楚。比如,青州的性别比例就很均衡。

还有一本《六经图》,据说是里面300多张图。但是这些图,我感觉更像是图形,而不是为了数据的统计分析服务的。
到了清末民初,西方统计思想引入到国内后,图表也就更加现代化了。
比如《「四万万」同胞是怎么来的》里面,提到的人口普查表和条形图。

不过清末民初已属近代,超出了本文主题范围,就不再收集整理了。
—· End ·—
读书,思考,学以致用。
今天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想法?
把你的想法,以 #读《***》# 的形式留言
和我们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