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公开课04--积极的环境能改变人
若想成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我们要理哪些事情些可以带来改变,然后去行动。传递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理念,而非只是空洞的梦想、愿望。只有好的意图(理想主义)是不够的。
对优秀的人的研究其实是将杰出大众化(研究最好的,然后再应用到其他人身上。)
人若想真正实现改变,面对的最显著的障碍之一是他们低估自己实现改变的能力。(即使不是社会层面,仅在个人层面或者少数人层面想要改变)
变是指数形式发生的。我们与其他人的联系以及他们和更多人的联系,形成一个指数函数,可以用我们熟悉的蝴蝶效应加以解释(粒子的连续碰撞),也可以解释六度空间理论,因为在一个潜在的网络里我们都是相互关联的。【人类网络/社会网络的指数本质】
理解指数函数,理解“一”的力量(the power of one),因为我们不能理解指数函数的实质,低估了指数函数的增长,所以我们会低估我们自己去影响改变的能力(从个人改变角度说,其实每天改变一点就可以实现很大的改变了,但是大家都觉得改变很难,觉得自己做不到,于是永远无法改变。从更大的角度说,我们本人改变了,那么可能也会影响到我们周围的人,那么其实也可以为世界带来很大改变。)
我们活着的每分钟都在影响别人和世界,问题是我们要选择从哪个方向去影响别人,是成为推动改变的力量,成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还是成为只有好的意图但不付出必要的努力的理想主义者?(正是这些必要的努力可以发挥指数函数的作用。)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研究表明,基于外在因素改变快乐很难。极端情况对我们的幸福影响很小。不论是经历了一件很好的事情比如被top学校录取,还是经历了不太好的事情,比如和top学校失之交臂,几个月后都会恢复到之前的幸福水平(基础水平)(我可能是用了四个月吧,人生其实有很多条路可以选,之前放不下的其实是一种执念罢了。)比如中彩票,可以快乐一段时间,但是并不长久(但是中彩票可以显著改变并不富裕家庭的物质基础,有了经济基础他们就可以去尝试更多可能性有更多选择接受更多教育,这也不会改变幸福水平吗?还是说这里只是讲外在“获得钱”这个因素,不涉及因为钱而产生的思维改变等“内在因素”?)——满足基础要求,如食物、住所、教育等的前提下,一旦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收入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但是我们很多人毕生为了房子努力,基本要求无法满足hhhhh)。纵向对比的话,代际之间可能后辈比前辈更富足,但是幸福水平好像变化也不大。(可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难关。当然不能横向对比,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23333);居住地对人的幸福水平影响也比较小,刚到一个新地方可能会感觉幸福水平高到峰值,但很快还是会回归基线水平(所以要经常出去旅行?)
那么问题来了,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坏消息是,好像不论我们怎么做,都无关紧要,总要经历高低潮,那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努力考到好学校努力找到好工作?——答案是:这些事虽然不会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基线。
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并不会让我们更快乐(可能会略微快乐一点,但长远来看行不通),重要的是我们要区分正确和错误的期望(不是低VS.高期望,而是正确VS.错误期望)。错误的期望如:认为自己考入某所学校、进入某间公、司获得升职、找到理想的伴侣就能让自己更快乐。但是这些事情这本身并不会让我们更快乐,所以是错误的预期。正确的预期是相信内在的改变,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心境,改变我们对世界、对我们的遭遇、成就或者失败的理解和诠释,改变我们对关注点的选择,重要的是内在改变而非外部信息或外部成功。
应不应该接受人类本性?or 我们能否完善本性?本性能否改变?【书:A Conflict Of Vision 作者:Thomas Sowell】两个阵营:一个认为,本性受约束有局限性;另一个任务本性不受约束,无局限性。持有人性受约束观点的人认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本性是永恒的,只有接受,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屈服而是对我们的本性加以引导,引导我们有缺点的不完美的人性。持人性不受约束的人认为,人性可以改善,不需要接受缺陷不可避免的观点,能找到办法解决这些缺陷。对于本性有局限性的观点,我们首先可以通过研究来理解人性,然后好好地利用它,并更好地引导它。
准许自己为人。只有精神病人和没有生命的人才感受不到悲伤、痛苦、焦虑等情绪,我们不可能一直体会持续的高水平的快乐。婴儿期和儿童期我们准许自己为人,我们没有思考然后很自然的就经历起起落落,后来我们停止允许自己为人,比如当我们觉得别人在看我们的时候,虽然人们远没我们自己以为的那么注意我们,但那时我们就已经停止准许自己为人了。为此我们会付出各种代价,包括精力水平、幸福感、创造力,最终以成就的大小作为代价。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个空间在那里我们准许自己为人,可以是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是写日记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无条件接纳自我的地方。
当我们压抑一种自然现象时,那种现象只会加强,比如“不想白熊实验”,同样,压抑自然的痛苦情绪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当我们压制这些情绪时,这些情绪反而会加强。拒绝本性也会在情绪上和外在表现上导致次优表现,类比我们拒绝接受万有引力,如果不相信万有引力,你可能处处受挫甚至危及生命,比如你可能会尝试从二楼直接走出来。拒绝接受现实事物,无论你是否喜欢它,都会使你处处受挫。【我比较担心如果自己意识不到自己拒绝了某些现实事物怎么办?可能会产生很糟糕的结果。】
人类本性中的痛苦情绪一如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准许自己为人,接受自己的糟糕情绪,并不是说我们肆无忌惮地表达情绪,而是在我们选定的那个空间里,和挚友家人在一起时,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时,我们要准许自己为人,接纳表达自己的情绪。(接受而非 屈从——接受自己的情绪但是持消极态度,觉得无能为力)主动接受意味着理解一些事我无法改变,但有些事我能够并且应该去改变。ABC理论:A--affect,emotion.B--behavior,action. C--cognition,thoughts. 无条件地接受、准许为人,主要与A:情绪有关,情绪无关好坏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的万有引力一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接受自己的行为B和认知C。重要的是,我们要选择怎样的行为?在这里道德介入:我们可以选择道德或者不道德的行为。认知也是如此(认知行为疗法),我可以感受这个情绪但不代表我要屈从于那种情绪产生的想法。沉思(rumination)痛苦的情绪其实没有多大帮助,书写、描述其实用处更大,向别人倾诉更有效,都要胜过总是想着痛苦的事。(我前一段时间就是想+写,特殊时间,无法倾诉,也没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我们也没有必要接受所有不理智的想法,我们可以认知性地重塑自己的想法,但是情绪是无法改变的,重要的是要真实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当我们准许自己为人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会加强。(安详地接纳我不能改变的事物,勇敢地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东西,并有充足的智慧去识别这两者的差别。幸运的是,这样的智慧可以通过学习、研究和深刻的反省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