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马越

通备武学的发展演变轨迹 —马越 侵删
据清代《通臂拳谱》载,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拳家费大环创通臂拳五路,并作《通臂拳论》篇时,简要的阐述了以“通备”二字为立义之本的拳法理论。这是目前所知关于通备拳的最早出处。在中国有三个音同而意不同的三个字,即“臂”、“背”、“备”,一个是胳膊的臂,一个是脊背的背,一个是准备的备,“通备武艺”是准备的备。费大环还提出了外传通臂,内传通备。至清代道光、咸丰之际,曾为沧县教谕的潘文学,在盐山书院分文武两科教授,传授通备拳法、器械,遵循清初学者颜习斋、李恕谷文通武备的学说,传播以“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为要旨的通备拳理论,得其艺者甚众,盐山李云标等人最为突出,但潘文学以通备学说为不传之学,故李云标恪守家法,内崇通备而外称通臂。因此,河北沧县、盐山县一带多以李云标所传拳法与当地通臂拳混为一谈。清光绪年间,沧县马凤图从李云标的依钵传人黄林彪得通备拳真谛,黄氏曾遗受马凤图,自彼开始当明确宣称“通备”,以区别其它名同实异的通臂拳。1909年,中华武士会在天津创立时,马风图宗师正式宣布“通备”名号,并将《通备释义》榜示于大众。
通备武学发展史上曾有过多次大面积、跨地域的武术文化交流,在不断交流中通备武学的历代倡导者始终把弘扬爱国主义、崇德尚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必修内容,教育和砺练一代又一代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武学爱好者。同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涌现出许多可歌可颂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为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通过广泛的跨地域交流,达到各拳种之间的交融,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通备武学的内容,还加快了通备武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从一代宗师潘文学倡导通备学说以来,通备武学的代表人物李云表开始大面积的传播通备的理论和功法,在广泛地交流和交融中收服桃园门的代表人物黄林彪,把通备武学的接力棒交其手中,这是通备武学在初期发展阶段大交流的结果。随后在黄林彪的晚年,他把数十年积累的通备武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悉数传与天资聪慧、体质强健的河北沧县人马凤图。此后青年时期的马凤图先生遵守师命,打破门户之见,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一边苦心操练通备劈挂,一边潜心学习流传在沧州的八极拳;成年时期在不断地交流中成功地把翻子、戳脚、螳螂、太祖等不同风格的优秀拳种纳入到通备武学体系中,使之达到在武艺上的长(劈挂的长与远)短(八极的短与刚)快(翻子的快速与翻转)猛(戳脚的暴烈与多变)等不同流派、不同风格拳种的有机结合。在通备武学发展交流史上,马凤图、马英图二位宗师是集大成者,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传承作用。在他们长达七十多年的研武悟武倡武的岁月中,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在神州大地处处播下了通备武学的种子。
(一)通备武学的初创形成期。
1911 年以前,通备宗师马凤图在家乡沧州已系统地学习了劈挂、八极的拳械内容,荟集二门艺业于一身;民国初年他又带二弟马英图上东北从事教育工作,在沈阳结识了德高望重的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杨俊峰等重量级关外武术名家,由于志趣和爱好相同,结为金兰之好,建立“换艺”关系,他向郝、程等人学习翻子、戳脚和螳螂九手等拳、械,又给郝、程等人传授了劈挂、八极和陆合大枪等拳、械,这是中国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跨地域的传统武艺大交流。之后,马凤图先生还多次游历湘、鄂、赣、闽、浙、皖等省份,深入考察南方民间武艺保存下来的明清短打拳法和死把棍、梭标、铁把等,并专门到皖南考察微派陆合大枪与双手刀法的传存流变情况。1926年他带着爱国将领张之江赠与的一把剑和一本《纪效新书》只身“仗剑西行”到西北,深入甘肃、青海广阔的民间,考察西北地区流传的鞭杆、棍、条子等器械发展的状况,对西北棍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把西北棍法的精粹经通备劲同化、染化和吸收,充实到通备武学的体系当中,极大地丰富了通备武学内容和底蕴,使通备武学体系更加充实、完备。在他七十多年的习武研武悟武倡武的生涯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文武兼能的武术精英,最著名的有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王天鹏、边先桥、罗文源、底世礼、陈万智、刘仁、徐雨辰、侯瑞胜、张鸿谋、易绍武等名家,其中:马贤达、徐雨辰、张鸿谋等人199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华武林百杰”,马贤达还被评为“十大武术教授”,1998年又获得中国武术最高段“九段”称号,这在中国武坛(传统武术流派有129个)是不多见的,成为举世瞩目、震动世界的当代武术文化现象。这批精英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武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把通备武学的种子和精神播向了世界。
(二)通备武学的砺炼检验期。
在中央国书馆成立之初,为了大力弘扬国粹,革除传统旧习,检验通备武学、的实战效果,达到各流派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交融,马凤图先生经与馆长张之江商议,派二弟马英图到中央国书馆任教。马英图体魄雄健、强勇善斗,在国书馆任教期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各门派武林高手不断地进行交流,广泛切磋技艺,真正做到了博采众长,进一步丰富了通备武学的内容和体系。期间还培养了一大批文武兼备的通备武学实用人才,最著名的有曹砚海、马承志、李元智、何福生、牛增华、韩俊元等武术家。 在教学之余,并与好友郭长生(武林中称郭燕子)先生在研习劈挂、八极拳法和双手刀法(苗刀)的同时,共同创编了寓枪于棍的“风磨棍”,此后80多年的实践证明,风磨棍和苗刀是古今武艺创新成果的丰碑,已被武术界所公认。
(三)通备武学的扎根实践期。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通备武学的主要代表人,马氏四杰(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以及追随者几十年如一日,继承通备武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身体力行,继续倡导各种形式的传统武术文化交流。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在天津举行,作为西北、华北代表团的主要成员,马颖达和马贤达二兄弟参加了最精彩激烈的散打、短兵项目的比赛,最后马贤达获得散打和短兵二个项目的冠军,引起了中国武坛的强烈反响和震动,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闻记录片中,记载下了马氏二兄弟短兵比赛的壮丽场面,有力地宣传了通备武学。通过广泛地交流,成功地把短兵、长兵、击剑、摔跤、散打、拳击等古今优秀的体育成果精华引入到通备武学体系之中,为通备武学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长期以来若隐若现的、流传于沧、盐一隅之地的通备武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从理论到技术都体系化了的武坛显学,并迅速传播到国内外。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通备武学以成为大西北,特别是甘肃、陕西、新疆三省传播最广的武术流派之一。解放后,代表甘肃参加全国武术竞赛活动的主要是“通备武学”的通备弟子,民间习练通备武学的爱好者成千上万,是其他拳种无法比拟的。
(四)通备武学的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后,"马氏四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通备武艺的理论和技术功法进行了系统、科学地归纳整理后,制定了“立足西北,辐射全国,远播世界”的长远发展计划。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马氏四杰陆续派出多名通备武学高手远赴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土耳其、韩国等先进国家传授、普及通备武学。30多年来,通备武学凭借自身的优良品质,终于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结果,出现了持续升温的传播热潮,现今,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许多国家都能看到通备武学传习者活跃的英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俄罗斯,接受过通备武学训练,初步掌握通备武学基本套路和技法的超过8000多人,美国3000多人,英国8000多人,日本2000多人,德国500多人,法国4000多人 ,土耳其1000多人,韩国1000多人,西亚等穆斯林国家2000多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3月法国巴黎举行世界武术节上,来自五大洲的四百多名武林高手角逐“PARIS BERCY”椭圆型综合体育馆,由通备武学团队表演的《通备——运动的艺术,力量的智慧》大型节目,以和谐为主题,尽情地表达出中华传统武术力与美的文化底蕴,最终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为国人争得了巨大荣誉。法国电视四台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了本次比赛;欧洲日报、欧洲时报、空手道、龙杂志等新闻媒体对通备武学这门传统技艺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09年7月,在中国香港举办的香港国际功夫节暨世界中华国术大赛中,通备弟子更是独领风骚、占尽风采。在开幕式上,由通备大家张鸿谋带领的甘肃张家大院代表队通备武学拳法和器械的综合系统全面展示,给与会者无与伦比的文化精神享受,使与会者大饱眼福、大开眼界,而此后几天的比赛中,来自世界14个国家的通备弟子以格外抢眼的表现囊括了绝大多数的奖牌,演绎了一出出武术文化潮中的通备秀,让世人进一步看到了通备武学的博大精深、科学严谨、和谐流畅、体用俱备的文化底蕴。由此,不得不承认,一个立足甘肃的武术流派能够这样大面积的传播,恩惠于全人类,不能不说是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