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晚清政治的变迁|知识+框架+地图助你一臂之力

各位淀粉2021年的高考已经结束,2022年高考的淀粉开始奋斗啦!看到有淀粉反应近现代史难,今天给大家带来晚清政治的变迁,大家早学习,早掌握
今日干货
1.知识结构图
2.阶段特征
3.领土主权完整的破坏
4.官僚集团的分化
知识结构图

关注点:
1.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教材知识进行体系化的理解,融会贯通;
2.教材中没有明确讲解的,重大的历史问题,做全面清楚的把握。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爆发(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并日益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化起步并日益发展时期。
政治上: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清朝中央机构日益半殖民地化,并开展新政、预备立宪和教育改革等自保活动。农民阶级先后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打击。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失败后,民主革命日益成为救国的重要选项。
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了初步发展。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上: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改良思想、三民主义相继产生。
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领土主权完整的破坏

应当如何整体认识这些条约及其影响?学者认为,这些条约形成了一个不平等条约体系,晚清的政治经济运行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个体系。
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为代表的不平等条约构成了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这个体系的内涵,是领事裁判权制度、片面的协定关税制度、片面的最惠国条款、租界和租借地制度、势力范围、外国军队驻扎权、内河航运权以及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特权制度。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处于依附于列强的附庸国地位。
也就是说,列强掠夺的特权以不平等条约为所谓的依据,而此后列强攫取在华特权纷纷采用这种方式。
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与扩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列强攫取了三项最主要的特权,领事裁判权、片面的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初步形成 , 开创了在中国近代史上用条约的形式使列强掠夺中国权益“合法化”的先例。
第二个时期,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以《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确立期。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怎样理解“确立”的含义?回顾天津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公使进京,通商口岸几乎遍及东部沿海,并向内河延伸;外国商船长江口岸通行;外国人进入内地活动等。而且此后更多的列强,比如西、葡,德、意、荷兰等纷纷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得到了很多的经济特权。
即我们可以两个角度理解确立,
1.从特权内容来看,列强攫取了更多,几乎此前没有拿到的都拿到了,而且公使进京之后,他们的特权有了更好的保障;
2.列强的数量扩展到几乎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第三个时期,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推至签订《辛丑条约》),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为代表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造成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沉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在政治经济上完全被列强操纵,中国社会走向了完全半殖民地化。
——摘编自 程道德《试述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与扩展》
马关,除了日本抢走的领土和特权之外,刺激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简直就是在瓜分中国;辛丑条约,政治上,使馆界,国中之国,大本营,总理衙门改外务部,居六部之前。军事上,北京至大沽炮台削平,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驻兵保护。经济上,赔款9.8亿两,以盐税和关税做抵押。

资本主义的“世界国家主义”与中国的华夷秩序,代表着两个不同时代的国际秩序。后者以自己为中心,把其他国家视为藩属,在形式上是不平等的;但它对于藩国采取不治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保守的、自我封闭的体制。前者体现了近代国际关系,提出了国家主权、平等等观念,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它是一个“不断向外膨胀”的体制,本质上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不平等条约关系,对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国家,连形式上的平等也不存在。西方国家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与这些国家建立了不平等的关系,将它们纳入“世界国家秩序”之中。
——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官僚集团的分化
1. 洋务派的形成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清朝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中体西用”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它体现了知识分子和官僚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变革的共识。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中体西用”这一新的文化框架之下,清政府的一切改革行为都是可以容纳下的。
——王先明《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
我们今天有一千种理由来论证“中体西用”的浅薄、机械和似是而非,但是却设想不出一种可能的方式,来取代它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冲破坚冰、开启航道的客观历史作用。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下
2. 地方势力和汉族官员的崛起
晚清督抚势力的崛起直接地影响了19世纪后半叶乃至20世纪初期的历史走向,晚清督抚权力扩张带给近代社会最深刻的影响,是造就了地方主义势力,它不仅成为清王朝覆亡的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民国初年的政局与辛亥革命的结局。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后,清朝的正规军腐败无法抵御,清朝中央饬令各省举办团练,以助“攻剿”,湘军就这样发展起来。但是湘军、淮军这些地方武装由地方大员组建,军饷也多由其自筹,直接带兵的提镇大员由地方推荐,因而也就听命于地方大员。在正规军不堪用的情况下,这些军队成为清政府的倚重力量,兵权就这样下移地方,政治格局也就随之变化。
义和团运动兴起,清廷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阻止义和团南下,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史称“东南互保”。

在“东南互保”运动中,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较多的东南各省督抚,特别是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三人“砥柱东南”,“互保”扩展至全国多个省份,体现了清末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实力派的强势崛起。它的出现和日趋发展,事实上也加速了晚清中央集权崩溃的步伐。
——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想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