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记一个人

2020-04-11 21:15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一个从骨子里,不愿当哲人王的人

  一个人一辈子做了什么,该怎么下定论,最好的是由本人去说,有文采的就写本书;如果本人因为各种原因,也可以由他的亲人或者好友来帮他/她作传;如果连这样的人都没有,那就只能靠其他人只言片语的记忆尽量塑造一个理想的他的形象。

  王小波已经离开我们23年了,我已经不得不靠第三种方法写下这段文字了。我是个小小后辈,没有机会见到王小波,甚至连上年代他的“门徒”们干的那一大票纪念狂欢也没赶上,我是知道有一个人按着王小波的脸造了个裸体雕塑,我觉得那是艺术,但是恐怕有一些人不觉得。所以也没有办法贴出来。我读过王小波的一点杂文,但远不上研究。但我觉得王小波还是一个好人,一个好知识分子,所以谈论他很有价值,即使别人因为资治看不上我。

  王小波其实是一个程序员,他自己就在杂文中说过“我写文章的软件是自己做的,别人的软件已经不用了。”据我看到的一些说法,他是90年就开始做数据统计,92年C编算是毕业,93年开始搞汇编,即使是发现写小说可以赚钱,也没放弃这工作。我对编程和数字怀有很大恐惧,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怎么试图读懂王小波的杂文,或者模仿他都不伦不类。我认为程序员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他们做事很有逻辑,能找到问题的根源,第二是大部分都苦大仇深,很多英年早逝的。但以上都是我不了解这个行业的偏见,也不能因为这个偏见,而像算命先生一样算王小波的命。

   王小波确实做事很有逻辑,也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他和妻子在上世纪就开始做国内同性恋群体的研究,他们很清楚人类的逻辑会诞生这样的群体,也知道这些群体肯定有问题。可惜周围的人都是既没有逻辑也不敢去挖问题根源的,所以这问题到现在依然是疑案,或者都是旧时代的数据,不能用来斩今朝的官。我也觉得他有点苦大仇深,他写的很多杂文在普通人看来都是“倒苦水”的,总是对各种事,各种人不满意,总是觉得这样的问题答案很简单,而自己有答案。而他死后越来越多人读他的作品,而且认同他的话,我觉得这说明他的结论是由逻辑推理出来的,而且他确实找到问题的根源。

   王小波的小说我读的很少,大约都是脱不开“性”的,我也不否认自己没有读完。因为那些篇章都很荒诞,很阴冷。一个在一般人看起来会兴奋的东西,在他笔下就能写得如喝茶吃饭一样平常,而故事中的人,就像是一个想要喝茶吃饭,结果身旁总是有一群跳大神一般的存在阻拦他们,于是他们就只能偷偷吃,偷偷喝,还有一群人觉得人不需要吃喝。他的作品就是那么荒诞,让人不适。但是其中谈论的所有要素,却都是现实中实际的存在,所以这样以来,就分不清他写的到底是小说还是现实,无论如何,两个都很荒诞,也很让人不适。

  王小波的杂文我读的很多,畅销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样的作品集。但我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也不敢拿一句话出来解读。如他所写的:“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是成果。”但是读他的杂文,很容易变成“摘抄”,觉得他说的话不明觉厉,摘抄下来就能显得自己明白些道理了。我认为王小波的一些段落也很有道理,但我知道这道理不在这一句话,而在于他推理的整个逻辑和那些哲学知识,而我终究还没达到那个水准。在我看来,王小波可以“微言大义”,但是我读过他的一篇杂文《理想国与哲人王》,里面说:假如像某些哲人那样讲出些晦涩,偏执的怪离,或者指天划地,口沫飞溅地做出若干武断地规定,那还不如让我自己多想想的好。不管怎么说,我不想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任何人,尤其是哲人王。”我武断地认为王小波不愿意当这个哲人王,也很偏执得觉得我应该自己多想想。

   有人说王小波是个“浪漫骑士”,这话没有错,但是有歧义。首先王老师这张脸就不那么浪漫。就算不看脸,这里的“浪漫”不是物质主义的浪漫,贵族的浪漫,甚至不是精英的浪漫。王小波和他的妻子李银河就浪漫过,据说他写过这样的信“你要是回来我就高兴了,马上我就要放个震动北京城的大炮仗。”这种浪漫,现在的年轻人估计会笑话他很“土”。但我觉得这是作为普通男人的王小波的魅力:他不回避自己的爱欲,不掩盖自己的“土气”,没有花里胡哨的修饰,他对于爱情就和对于思辨,对于自由一样,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这种智慧的“土”,真诚的知识分子,很难在现在,乃至那个时代找到多少了。

  王小波是个自由派,这不用辩论。在中国自由免不了和政治扯上关系,王小波当然热爱自由,厌恶旧时代,不满新时代。但是他的自由却又尽量去回避那个年代的各种残余,他不觉得应该打倒某些人,也不觉得应该集中起来干大事。他让人去享受“思辨”的乐趣,他讽刺一些人“沉沦在负面生活里”。他有一句话,现在成了文青的空间标语:“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总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觉得自己被锤有正当化理由,感受到“被锤的乐趣”,最后觉得“做被锤的事情”就是自由派了,另一种人士认了自己已经是那只挨了锤的牛,自认不再生猛,就这样甘心被锤下去。某一些“门下走狗”和大部分“文青”,无不出自这两类。我觉得王小波一辈子都在被锤,也不再生猛,但是我觉得他比起我们有一点奢望,至少也不愿意在沉默中被锤到死。

  我从王小波这里,还是学到了两件事情,第一是要学会享受思辨的乐趣,二是不要找哲人王代替自己过日子。我不愿意给这篇文章加上什么话题或者贴上一个“王小波”的tag,我没有能力把一个普通的人塑造成神,也不愿意默认一个人是神,然后把Ta打倒在地上,虽然大部分人都愿意,也喜欢这么做。

  我还记得这一切始于那篇随笔,那是我读完王小波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有感而发。王小波的那篇杂文里,这只猪不接受人类给他的安排,还模仿汽笛声扰乱劳动,最后被大部队集合起来“专政”,最后还逃得不知踪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见过很多,或许反抗安排失败,或许模仿汽笛声拙劣被揭穿,或许最终被抓起来成了火腿,这些离哲人王确实很远,但是离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总还是不太远的。



记一个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