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蚝门深似海”--带您进入生蚝的世界,认识一下世界的生蚝(之七)

四、牡蛎文化 Oyster Culture

饮食本身可能就是人类的一种饮食需求本能和自然行为,或是社会活动,当它被上升为文化之后,那就是另外一种意识形态了。简单地说,那就不得了了。
以食蚝为例,人们可以非常优雅地进食,也可以甩开膀子、赤膊上阵、胡吃海塞,最重要的是它让简单的进食成为了一种行为艺术,经过艺术升腾又变成了一种文化。想一想大文豪莫泊桑的《漂亮朋友》和《我的叔叔于勒》里面描写的场景,您就会从一个侧面理解什么叫牡蛎文化了。当然,牡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不仅仅是文人们笔下简单的场景。
英国十八世纪初著名的政治家、讽刺文学大师及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创始人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曾经说“第一个敢于吃牡蛎的一定是勇敢的人”,这话怎么有点耳熟?呵呵,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也是在古人的“善假物也”启发下的神操作。
牡蛎作为沿海地区人们的一种非常重要食物来源,当牡蛎富足的时候,牡蛎采集也是非常重要的,牡蛎的丰收、交易等场景又催生了牡蛎节庆活动,就如同因某种物产集中上市时间形成的传统庙会。在全球许多盛产牡蛎的海滨城镇和牡蛎交易活动繁忙的港口市集,每年都会有形式丰富多彩的牡蛎节活动。

从二战后的1945年开始,每年九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末都会在有着爱尔兰“西部之都”和“文化之都”之称的高威市(Galway也被译作“戈尔韦”),举行一年一度的爱尔兰高威国际牡蛎节(Galway International Oyster Festival),以此来庆祝新一年牡蛎丰收季的开始,为期整整三天三夜,活动包括狂欢游行、化妆聚会、生蚝品尝以及吸引了全世界高手参加的开蚝大赛。尽管开蚝比赛作为全球所有牡蛎节上的必演项目,但高威国际牡蛎节上的吉尼斯世界开蚝锦标赛(The Guinness World Oyster Opening Championship)被广泛认为是最精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开蚝比赛。而吉尼斯世界纪录(Guinness World Records)本身就出自爱尔兰最富盛名的健力士黑啤酒(Guinness)的创意。同时,生蚝搭配健力士黑啤酒(Guinness Stout)和黄油棕色苏打面包(Buttered Brown Soda Bread)也是爱尔兰的一种传统“套餐”。爱尔兰高威国际牡蛎节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蚝节日,被很多媒体评为欧洲最棒的节日之一,同时也有人认为它是全球每年12个最成功节庆之一,其在牡蛎行业乃至于水产业的影响力不亚于慕尼黑啤酒节(München Oktoberfest)。牡蛎节除了举办各种各样与牡蛎有关的文化活动之外,更多地是将分布在爱尔兰绵延7,500公里的海岸线上各地的128家牡蛎养殖场的优质产品聚集在一起,向来自全世界各国的“蚝痴”们展示它们的魅力,最终让它们摆上世界各国食客的餐桌,也包括您家的。这期间,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牡蛎品牌和养殖业的企业也纷纷前来参展,目的就是能够在世界的交易舞台上展示和推销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无独有偶,在英国东南部海港城市的科尔切斯特(Colchester)每年十月份也会举办牡蛎节,以促进当地物产的消费。事实上,整个英国有数个其它的年度牡蛎节在举办,例如每年九月份的沃本牡蛎节(Woburn Oyster Festival)、每年七月举办的肯特郡(Kent County)惠特斯特布尔小镇的牡蛎节(Whitstable Oyster Festival)以及北爱尔兰邓恩郡(County Down)希尔斯伯洛国际牡蛎节(Hillsborough International Oyster Festival)等。还有许多酿酒商专门酿造牡蛎世涛黑啤酒(Oyster Stout),用于搭配享用牡蛎或者直接在啤酒酿造过程中加入了牡蛎的成份。

在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和加拿大同样有类似的活动,如:全美生蚝日(National Oyster Day)、华盛顿州普吉特海湾(Puget Sound)最西边城市谢尔顿(Shelton)的牡蛎节以及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牡蛎节(Halifax Oyster Festival)等等。
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周,南半球最靠近南极洲大陆的新西兰小镇布拉夫(Bluff)也会举办布拉夫生蚝节(Bluff Oyster & Food Festival),吸引成千上万的食客前往“朝圣”。
在“牡蛎王国”的法国与牡蛎相关的文化活动更是当仁不让。诺曼底(Normandie)、布列塔尼(Bretagne)、阿基坦(Aquitaine)等一些太平洋沿岸地区以及地中海边的埃罗省(Hérault)特奥泻湖(L'étang de Thau)等以牡蛎养殖业和渔业为主的城市,每年的七、八月中旬都会举办与牡蛎相关的节庆活动。仅在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波尔多(Bordeaux)所在的阿基坦大区(Aquitaine)吉伦特省(Gironde)就有勒格凯普菲莱特(Lège-Cap-Ferret)、昂代尔诺莱班(Andernos-les-Bains)和朗通(Lanton)等港口在七月中旬的陆续举行牡蛎节庆祝活动,八月中旬则在居让-梅斯特拉(Gujan-Mestras)和阿雷斯(Arès)等地轮番上演。整个法国一年下来,与牡蛎有关的活动不胜枚举,好不热闹,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让“饕客”和“蚝痴”们应接不暇。牡蛎节(L'Huître en Fête)这天,牡蛎养殖者们身穿传统的海蓝色上衣和红色法兰绒裤子从彩色的渔人小木屋里走出来游行,包括市政官员、市民、儿童以及旅游者等热情的参与者们也加入游行的队伍。音乐、舞蹈、牡蛎小姐选美以及开蚝比赛等消遣活动都在牡蛎品尝展台旁边进行。包括牡蛎在内的海鲜经销商以及与牡蛎能扯上关系的酒水、食品等相关经营者,会尽最大努力利用好这个舞台,极尽能事地展示他们的商品和服务。
除了牡蛎节,欧美人会把许多事情与牡蛎联系到一起,包括情人节也会脑洞大开,将牡蛎与情人拴在一起,是不是有那么一点意思?

说到这里,笔者真心希望上述牡蛎节的活动能给我们国家一些启示。例如:作为中国海产第一大省同时又拥有中国最著名的乳山牡蛎的山东省,也包括笔者家乡中国海洋养殖的霸主城市“青岛”,是否也可以搞一个以牡蛎为噱头的“国际水产节”,连同每年的“青岛国际渔博会”,再加上青岛啤酒和烟台的葡萄酒产业,以及新的文创产品一同来一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海鲜饕餮盛宴”。毕竟我们的资源已经是现有的了,只是政府及民间组织出面撮合一下,让9~10月份“开海季”的文化更丰富一些。同样的思路也可以延伸到“鲅鱼节”、“蛤蜊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