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古书真伪常识》第一卷 第四章 辨认伪书以及考证年代的方法 读书笔记
甲
(1)从旧志不著录,可以定伪书或者怀疑,在书目中时有时无的书籍
研究古书,在秦始皇以前的情形和数目,是很难考证的,大部分的古书被秦始皇和楚霸王烧毁,到了西汉一代,大量的书籍都被搜罗到了皇帝的内府。
例如:《汉志》是一本比较可信的书籍,可以作为一个标杆。
传说中的夏朝“易经”《连山》商朝“”易经“”《归藏》,这个就很奇怪,《汉志》中没有《连山》《归藏》,但是《隋志》又中出现了《连山》,《唐志》中突然出现《归藏》(且不说夏商到底有没有这么高的文化,这个书目在各朝各代的书目中时有时无,就很令人怀疑)
例如:《鬼谷子》《亢仓子》
《鬼谷子》,《汉志》中没有,《隋志》中出现;《亢仓子》:《汉志》《隋志》中没有,《崇文总目》有。
(2)从前志著录,后志已佚,定其伪。
是说这本书在历史发现中时有时无,让人觉得奇怪。例如《关尹子》,唐朝数百年,没有人见过《关尹子》,但是在经过混乱的五代十国后,在宋初 《关尹子》又出现了。这个实在不能够信服
(3)今本书和古本书 旧志存在“章节”“篇幅”“卷数”的差异,可以怀疑伪书
这种情况有增多的也有减少的,例如,又说《公孙龙子》一共十四篇,然而还有六篇的。
例如:更加夸张的《歇冠子》:《汉志》中有《歇冠子》一篇,而唐朝人却有看过《歇冠子》十九篇的。
(4)从旧志无著者姓名而后人随意附和伪。
例如:各种以“”孔子“”曾子“” 周公“”周文王“” 黄帝“”命名的书籍,因为太有名或者说书中大篇幅写到某人,亦或者说是假借某人的名气。
例如:《孝经》大篇幅的写曾子的事迹,所以后人随意给他安了“曾子”作者。
(5)从旧志或者注家已经认定是伪书,而信其书
(6)后人说某书出现于某时 但是那时的人并未看见其书
例如:《关尹子》,唐朝数百年,没有人见过《关尹子》,但是在经过混乱的五代十国后,在宋初 《关尹子》又出现了。这个实在不能够信服
(7)书刚刚出现,就被证明是伪书。
这个就比较明显了,汉朝张霸伪造的的《尚书》
(8)书的来历不明,可以定为伪书。
可以先看看几则小故事
一、孔子宅壁(这种传说看起来总是有些来历不明的感觉?)
《汉书·艺文志》述:“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史记·儒林传》也说:“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孔壁中多得的十六篇,其篇名见《尧典正义》。
二、河内女子(河间女子无名无姓看起来更加不靠谱)
《尚书序·正义》引《别录》曰,“武帝末,民有得《泰誓》书于壁内者,献之”;又引房宏等说云:“宣帝本始元年,河内女子有坏老屋得古文《泰誓》三篇。”《经典释文·叙录》亦云:“汉宣帝本始中,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据上所述,有河内女子在武帝末或宣帝初因坏老屋而得《泰誓》一篇(或分上中下),献于官府。由此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老屋壁中为什么只藏《尚书》一篇而不是整部一套,如伏生和孔宅那样?事实很可能是这样:河内女子所得《尚书》很多,而《泰誓》一篇因比较完整而上献,其余则流散民间,成为古文《尚书》的蓝本。
乙 从文笔文义上进行鉴别
1:分析人的称谓
《文言》,《系辞》说是孔子所做,但是太多“子曰”
例如《孝经》,有人说是孔子所做,有人说是曾子所作。第一句 “仲尼居,曾子持”孔子不会称呼弟子“曾子”,曾子不会称呼“仲尼”,曾子应该不会直呼老师的名字。
2:分析文章里面的谥号
人死之后,称谥号,这个是周初之后的通例,《管子》中称呼齐桓公 ,如果真的是管仲写的,如果真的要叫,管仲是应该称呼齐王,齐侯,而不是“齐桓公 ”
《商君书》里面称呼为 秦孝公,这个是谥号,所以肯定《商君书》不是商鞅写的,再怎么样应该是称作秦王,秦侯。
3:说是说甲朝的书,确实在避乙朝人的名讳。
例如:《晋书》唐人所作,避"李渊 ""李虎"的名讳。陶渊明改名“陶泉明”石虎改为“石季龙”
《元经》里面戴渊改为了“戴若思” 石虎改为“”石季龙”(后赵皇帝石虎)
4,用后代的人名
例如 《管子》有西施的事情,管仲比西施大几百岁,《商君书》里面有商鞅去世后之后四十年 魏襄王。。。。
总结:《管子》不是管仲所写,《商君书》不是商鞅所写。
5,用后代的地名
6. 用后代的朝代名
7.用来后代的事实
《商君书》有长平之战,这是商鞅死后七八十年的事情,,这这本书肯定是商鞅之后,长平之战之后的人写的书。
8.各种各样的预言显露了伪迹(个人感觉总觉得推背图,烧饼歌,马前课之类的太假了)
有些预言是可以相信的,有些预言是随意揣测的,但是大部分是事后诸葛亮马后炮。
9.利用了后代的法治思想
例如:《亢仓子》说是说春秋战国的书籍 ,但是辩伪作伪最有力的证据是书中涉及隋唐时期才出现的典章制度:“书中称‘危代以文章取士’,文章取士乃隋唐以来之事
10:从佚书来推断伪造。(从前已经说是佚书了,但是现在不但有,而且还有完整全文,全书)
例如《伪古文尚书》,东汉学者 马融 郑玄等人都说过佚文的事情,但是东晋人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却说是全书,很明显这样子是伪造的
11:从文章上鉴别(关于名词)
例如:清姚际恒辨此书为伪书时指出古书名字不用“经”字,“ 诸经古不系以经字,惟曰《易》、曰《诗》、曰《书》,其经字乃俗所加也,自名《孝经》,可知其非古。”
12:从文章上鉴别(关于文体)
文体讲起来比较难,但是梁任公做了一个较简单的总结:比如我们看《伪古文尚书》,除了极小部分,大部分人的文章是总是时代越近越简明易懂,但《伪古文尚书》违背了这个原则,有几篇夏商的,竟然比周朝还更加简明易懂。
13:从思想上进行辩伪(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自己的“作品”有矛盾。)
比如 《论语》是作为研究孔子的标杆,那么别的例如《系辞》应该就是假的
“从思想和传统家法上辨别。例如《易经系辞》相传为孔子所作,孔子是现实主义者,没有谈玄的味道,而《系辞》则恰恰与此相反,因此此书为孔子所作便不可信考见。“如《老子》据说是老聃的作品,但从语法音韵角度分析却是战国时的作品。
14.关于佛教思想伪书的辩伪
例如:《起信论》“,忽然念起,故名无明。”但是 梁任公说 佛教的十二因缘学说没有无因无缘忽然而起的事物,主观和客观 里则不存,一切法因缘而生,这样的《起信论》“,忽然念起,故名无明。”是违反佛理的
例如:《楞严经》竟然有所谓的神仙体系,精怪体系,更加让人匪夷所思考。
15.关于思想和时代关系混乱辩伪
例如:《列子》:《列子》里面讲了很多很多的佛理,当然佛理是见过佛经的人才会写的,列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佛经是东汉才传入中国的,列子怎么能得到佛经,并且还学习的那么好,我们可以这样发现,《列子》的佛经部分一定是伪造的
16:用后代学说来辩论伪书
例如:子华子,春秋末期晋国人,一说战国时魏人。著有《子华子》一书。但是不可能是春秋战国的书籍,因为这本书里太多抄袭王安石《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