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时应该放任/约束自我
题目:生活需要独处的空间,有人说独处时应该放任自我,也有人说独处时要约束自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序言:直到现在,我写了三篇,但是连鱼干自拍都没要到,令人感慨。
正文:
人皆有惰性,没有谁是乐意违背天性的,这里的惰性不仅仅是指懒于工作劳动,更是指懒于遵守规则,懒于压制自己。
然而社会之所以运行起来,有人去生产,有人去做事,有人去尽自己责任,所有人都在遵守同一部名为法律和道德的规章制度,就是因为人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天性。在社会中,每个人面对的不止是自己一个人,而是海量的人。在越发完善的教育下,会有人愿意压抑自己的欲望,然后透过朋辈压力,影响到其他人,最终完成无形的规则,即公众道德。比如港澳台等地的关爱座,会在公众交通工具中设立特供老弱病残的座位,这些座位不会有人站岗确保分配到老幼手中,只是依靠图像提示和民众自发,但却往往可以见效,因为当幼儿或壮年都因为面子等等因素不去坐这些座位,身强力壮的青年就不可能有这个脸去坐,这就是互相影响的力量,即使人想要独占座位,或者稍作休息的欲望是如此强烈,在公众道德下,依然会被压制,从而谦让的美德就可以被发扬。
那么,既然知道公众空间中,人之所以与自己的惰性做斗争,是因为公众道德,以及源源不断的朋辈压力,那么想在独处时,放任自我,偶尔减少对自己惰性的压制,发泄欲望,逃出不断被施加的压力,亦是很自然的想法吧?大缪!
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希望树木生长的高大,就一定要先稳固树木的根部;希望泉水可以流的远,就一定要疏浚水的源头;希望国家安定的,就一定要先积累自己的道德;自身没有道德的,想求国家长治久安,即使再愚蠢的人也知道不可能。修身亦然,必须要从源头做起,即面对自己一人也要做到约束自我,否则面对更多来自他人的压力时,只要过了临界点,终究暂时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约束便会失效,失态事小,而因此失去的交际亦或利益事大。
之所以明白人有惰性,就是需要明白自己修身的过程就是一个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过程。倘若在独处时你选择放纵自己,因此减弱了对自己惰性的抑制,那么你终究会因为自己的天性而变得不愿意到社会中去。惰性不可能消灭,因为那是人之天性,故而人之修身就不能给自己任何机会去减弱对其的抑制,方可能成功,否则人必然会倾向停留在惰性不被压制得如此剧烈的环境中,失去进步。
汉高祖刘邦秦末举义师,抗击暴政,在兵事面前不得不在张良萧何等人督促下保持克制,让自己处于高压环境处理事务---但是当他入了咸阳,在华美宫殿,珍宝珠玉面前,绷紧的弦松下,便开始骄奢淫逸起来,而忽略了正带兵挺进,意图与自己为敌的项羽,这便是因为只要自己修身不到位,外部压力一旦失去,终究会惹出祸患来的缘故。后经劝谏,高祖醒悟过来,封存咸阳各库,还军灞上,与百姓约法三章,方才免于祸患。故而,即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亦不可不约束自己,否则,忧方大矣。
柳下惠坐怀不乱,故可入孔子家语中被学习;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称梨虽无主,自己心却有主;孙敬悬梁,苏秦刺股等等,这都是自我约束的例子,正是因为即使在不需要面对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可以约束自己的色欲,贪欲以及惰性,所以他们才能成为品德楷模。
诸葛武侯的一篇诫子书,有云「淫慢則不能勵精」,说的是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故而,从修身之要,逆水行舟之行,在没有压力的独处空间中就放弃约束自己,开一个坏头,是要不得的。
2022.2.8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