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亚洲国家远远落后于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目标|绿会国际讯
牛津大学于2022年11月29日发布的一篇文章显示,大多数亚洲国家远远落后于保护地(Protected Areas)的生物多样性目标。正如文章中提到的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永远行不通;应该考虑针对每个地区专门建立可行且合适的目标,并且目标的规划需要平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绿发会在多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其中,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这一开创性的理念倡导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就地、就近、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尽可能减少对自然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干扰,减缓因人类活动持续扩张而带来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趋势,推动可持续生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确保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成功的重要方法论。为推动国际社会一道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绿会国际部现将该文章整理发布如下,供读者参阅。

对40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亚洲国家远远落后于保护地的生物多样性目标
保护地 (PA)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但目前发表的新研究发现,大多数亚洲国家未能实现到2020年至少保护17%陆地的全球最低目标。根据目前的趋势,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2030年保护至少30%陆地的目标的前景是暗淡的,而亚洲将以更大的差距错过这一目标。
亚洲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之一,这里有许多地球上最有魅力的动物,包括大熊猫、雪豹和亚洲象。然而,在许多地区,这些物种正受到世界上一些最高的栖息地丧失率的威胁,而这些丧失率由快速的人口增长所驱动。
为了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在201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近200个国家承诺到2020年至少保护其17%的陆地环境(称为爱知目标11)。为了调查这些国家是否实现了这一目标,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亚洲的合作者一起,分析了提交给世界保护地数据库(World Database on Protected Areas)的官方报告数据。基于40个国家的数据,该研究结果已发表于《通信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
主要结论:
只有40%的亚洲国家实现了到2020年保护地覆盖率至少达到17%的目标。特别是,西亚和中亚地区很少有国家实现这一目标。
总体而言,亚洲是表现最差的大陆,2020年仅有13.2%的陆地被指定为陆地保护区(terrestrial protected area)(而全球平均保护率为15.2%)。
只有40%(16个)的亚洲国家,主要是东亚和南亚国家,在2020年前实现了17%的陆地保护目标。然而,在19个西亚和中亚国家中,有14个国家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亚洲国家的保护地面积逐年增长的速度也趋于缓慢,平均每年只有0.4%。2010年至2020年期间,一些国家的保护地覆盖率没有变化,甚至略有下降。
2015年农业用地比例较高的国家,2020年的保护地覆盖率较低。这可能意味着快速扩张的农业可能阻碍了新保护地的建立。
在亚洲,只有7%的保护地对其管理效果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评估。
对于整个亚洲的241个高度危险的哺乳动物物种来说,它们平均有84%的范围在保护地之外。
基于以上结论,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即在2030年之前保护地球上30%的陆地用于养护,将以更大的差距错过。
研究人员计算出,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将无法实现2030年的目标,除非它们建立保护地的速度提高到六倍。根据目前的轨迹,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到2030年将只实现18%的覆盖率——远远低于30%的陆地保护目标。西亚和南亚地区的前景最差,预计到2030年将分别实现11%和10%的覆盖率。
主要作者、牛津大学生物系和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的Mohammed Farhadinia博士说:“对于设定保护地的目标,亚洲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大陆,因为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区通常与密集的人口和快速的经济增长相冲突。虽然这项研究表明需要对亚洲的保护地进行更多的投资,但它也表明了在考虑社会地理限制的情况下制定现实、可实现的目标的重要性。”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BD COP15)召开之前,这些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届时《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管理机构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2022年12月7日至19日)。在这次会议上,政府代表将审查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情况,并讨论实现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的战略。
文章作者提出了三项建议,以支持亚洲国家努力实现2030年的生物多样性目标,他们希望这些建议能在COP15之前影响决策者。
记录和报告由当地社区管理的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措施可涵盖对自然有高价值的私人保护区域或农田。
恢复受干扰的景观,如废弃的农场和砍伐的热带雨林。
加强跨越国际边界的保护地管理。许多珍稀物种生活于跨界地区(如雪豹,其栖息地横跨12个国家),然而越来越多的边境障碍威胁着它们的自由活动。
尽管总体前景黯淡,但研究报告指出了亚洲国家中的一些成功案例。例如,尼泊尔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将其保护地的覆盖率提高了近40%,现在这些保护地覆盖了全国近24%的地区。
尼泊尔森林和环境部的保护官员Gopal Khanal说:“保护国家生物多样性的政治意愿、有利的环境政策,以及政府在爱知目标下做出的国际承诺,使得这一重大成就成为可能。”
该研究的印度合著者Aishwarya Maheshwari博士说:“亚洲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地区,在人口密度、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地缘政治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提高保护地的覆盖率不太可能成功。相反,如果我们要在平衡人类需求的同时实现2020年后的生物多样性目标,就需要谨慎和有针对性的规划。”
文章信息:
Mohammad S. Farhadinia等人,目前的趋势表明大多数亚洲国家不太可能达到未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目标,《通讯生物学》(2022)。DOI: 10.1038/s42003-022-04061-w
原文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22-11-asian-countries-biodiversity-areas.html
整理/Samantha 审核/YJ
拓展阅读:
Alice C. Hughes .我们需要制定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协同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1期,2021年12月,ISSN2749-9065
王静.关于如何做好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1期,2021年12月,ISSN2749-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