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Stanford、MIT、UCB,清华大神的背后有怎样的奋斗故事

背景介绍
学校:清华大学
GPA:3.98/4.00
GRE:162+170+4.5
托福:111
Offer:Stanford EE(去向)、MIT EECS、Berkeley EECS、UIUC ECE等
根据自己的背景,我曾很多次地设想过,我大概率会收到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offer。但是我实在是不太能相信,Stanford、MIT和Berkeley竟然都会认可我——这等幸运为什么会轮到我这里呢?回忆起本科阶段申请相关的经历,我发现无论是科研、GPA、英语成绩哪方面,我其实都有不少血泪史。但我想,我只是个普通人,而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大家大概率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因此申请路上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也不是什么大事吧。
科研小白入门
我个人的研究兴趣是光电子材料器件,这个方向在EECS里面相对门槛比较高。做理论,需要涉及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半导体物理,这些都是高年级专业课;做实验,又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本科生要完整跟下来一轮也比较难。我大二上学期加入了一个课题组,最初的多半年并没有像样的成果。当时导师在规划一篇大文章,实验工作相对比较完整了;还剩一两个仿真结果,需要我跑一跑模拟(当然都是一些相对不那么关键的结果)。那时候我软件不会安装,读paper也读不懂,光电子器件的物理理论也没学过,不知道理论建模应该抓住哪些核心要点。每次开组会,展示的结果都不令人满意,现在回忆起来都是煎熬。好在后来通过和同组师兄师姐聊天、和身边本科同学交流,尤其是在GGU学术mentor的指导下,我对光电子这个大领域有了相对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对很多科研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好玩的是,由于我一开始就做仿真,我现在对于理论建模已经比较有经验了,配合过很多师兄师姐的实验工作。
GPA保卫战
我大一时没什么科研和社工,可以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在专业课学习上,所以成绩还不错。大二大三就比较麻烦了:我需要花费时间顾及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一来,保持GPA可比提高GPA难多了。尤其是清华电子系的课程涉猎很广,从底层的器件物理到顶层的认知算法我都要学习。可能有些同学喜欢编程讨厌物理,而我恰恰相反。每逢熬夜做OJ写代码debug,我几乎一定会头痛(生理上的),我真的很羡慕那些天生擅长设计算法的同学。幸运的是,我和几个好朋友组成了“期末临时自救群”,每到期末考试之前,必然要互相激励早起相约图书馆,互相讨论、查漏补缺、交流复习经验(感恩各位!)。当时我们总在吐槽电子系课程学不懂,但现在,我也逐渐部分理解了我们课程体系的设计用意。对于实际的科研工作来说,完整的知识架构体系,可能比细枝末节的定理和计算更重要吧。
GRE:Gradual Rationality Elimination
备考GRE又是我申请过程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我大一暑假时报名了大二上学期开学初的GRE,后来延期到了大二下学期开学初。我现在还记得,整整半年时间里,我每天拿着手机,在食堂、课间、地铁公交车上背单词;暑假外出实践、旅游,在火车飞机上我带着单词表背单词,深夜大家都休息后我独自在酒店大厅背单词。这里尤其要感谢我的培训师,她要求我每天背100个单词并且打卡,这经常是我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生活不易,猫咪叹气.jpg)。有一说一,背GRE单词,是对人记忆力和意志力的考验。现在回想起来,学GRE的这段经历对我读懂paper中的单词、理清paper的逻辑结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学术思维,客观上促进了我的科研工作。另外,考完GRE后再去考托福,我可以自信地开玩笑说“托福阅读是世界上最简单的阅读”,从前往后一口气读完,不用做笔记直接做题,成绩不是30就是29……啊
选择优秀的团队,拿到满意的offer
申请拿到一个满意的offer,对于本科阶段来说是一种总结;对于我未来的学术生涯,这仅仅是个开始吧。我想,在留学申请的旅途上,尤其是在引导我走上正轨的过程中,我们GGU的培训师和mentor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的培训师极其温柔耐心细致且负责,很多时候都是她来提醒我、督促我,告诉我最新的资源和消息,指导我做好准备功课(我自己在学校杂七杂八的事情比较多,经常会赶ddl完成工作);我的学术mentor在专业上极其优秀(他可是美国名校的教授呀!),在专业选择、学术前景、发展道路等方面,经常一两句话就点醒了我。他来把关我的文书,我相信水平一定不会差。真诚地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切顺利!也祝愿其他出国申请的同学们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