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歌者】Céline Dion:不止于成人抒情 2018.03.04

2018-03-04 20:45 作者:柏原Dellen  | 我要投稿

提到席琳迪翁和她的音乐,

对于大多数路人而言,不外乎和《泰坦尼克号》紧紧挂钩的《My Heart Will Go On》。

恰好,今年是这首经典发行二十周年。

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对席琳音乐的看法。

对于喜欢欧美音乐的朋友而言,

不论是入圈早或晚的,

大多都把席琳归类于“成人抒情(英语里面叫Adult Contemporary,有时也译作“成人当代”)”歌手。

至今在国内外网上对她的音乐评价都是两极化的。

一方面粉丝自然是很喜欢,

业界也给予她多项如格莱美通类及朱诺奖等主流大奖的肯定,

一方面滚石、RC等音乐媒体评论家,

都认为她始终逃不脱成人抒情的范畴,

格调局限在“我爱你”这样肤浅的层面,

毫无音乐艺术价值。

而她也被很多国内外乐迷戏称为“唱歌机器”,

认为她的唱功虽然好,但止于炫技,

没有真情实感。

就连格莱美年专《Falling into You》都被认为是格莱美史上“最水年专”。


但,

在对她的音乐价值作出评价前,

是否应该对她的作品有广泛的、总体的认识,

结合时代背景,

再作评价呢?


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

无论是席琳的粉丝也好,路人也好,haters也好,

我希望都能够放下偏见也好,偏爱也罢,

刨除其他外界元素,重新认识席琳的音乐。


不可否认,席琳的大部分英语作品都属于成人抒情范围。

但我个人认为每一种音乐类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应尊重它的存在。

艺术有境界高低没错,但艺术不应该有贵贱。

音乐是艺术这个大范畴下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不应该有贵贱。

成人抒情也好,摇滚也好,乡村也好,舞曲也好,都不过是音乐的派别,

表达的东西有差别,但它作为一个派别,存在是自然有其价值的。

人们需要摇滚来鼓舞自己,也需要成人抒情来安抚内心。

就好像文学领域,有苏轼《赤壁赋》这样抒发豪情万丈的作品,自然也有李煜《虞美人》这样细腻感时伤怀的作品,对应不同人的审美需求。

抒情固然不见得有很前卫的思想,

境界也确实不见得如其他音乐种类所能表现得那么高,

但其常见的主题家庭、爱情,一如其他艺术形式,

同样是艺术所歌颂的主题之一。

这没有什么值得贬低的。


在美国90年代,成人抒情成为乐坛主流的大背景下,

格莱美把那一年的年度专辑颁给《Falling into You》其实也不难理解。

我在我之前的拙作《格莱美的标准》中有提到过,

一年下来的好专辑很多,风格各异,但格莱美年专只有一个,需要从这些不同风格有着不同价值的专辑中间选一个。(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83476/

那么标准是什么?

谁在这一年里最能够代表当下欧美流行音乐文化(或者美国文化)的,就给谁。

成人抒情流行的年代,格莱美选择这样一张制作上乘的成人抒情专辑作为年度专辑,

代表现阶段美国流行音乐,其实并没有所谓“大失水准”。


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很显然,这张专辑甚至不能称得上是席琳自己最好的专辑,把专辑名字改成《The Best of Céline Dion》或《Greatest Hits》也不过分,确实如评论家所说没有专辑概念,单独把每一首歌拎出来都是好听的,制作也上乘,甚至部分歌曲颇有新意,不失为成人抒情佳作。但放在一起确实就是毫无头绪,缺乏统筹,没有蕴含什么思想,整体歌曲内容比较单调。

但席琳英语专辑的缺陷其实不在于成人抒情上,音乐制作阵容至少在《One Heart》以前也都是超豪华的,她英语歌曲普遍真正缺乏的是对于“爱”这个简单但却深沉的字背后内涵的挖掘。

“爱”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上升的高度其实是非常可观的。

其他席琳的英语录音室专辑,除了《A New Day Has Come》,也都显示出类似的问题。

其实席琳的每张英语专辑,都有明显的几首歌凸显出了自己的转变和尝试,但其他歌曲,可能出于商业考虑,还是坚持了自己最擅长的成人抒情曲风。

可以听到,比如《Falling into You》中翻唱得十分出彩的《It’s All Coming Back To Me Now》、《Let's Talk About Love》中的《Tell Him》、《One Heart》中的《I Drove All Night》、《Taking Chances》同名、《Loved Me Back to Life》中的同名和《Somebody Loves Somebody》等等歌曲其实是专辑中凸显自己改变、尝试新音乐风格的地方。而且坦白说,如果沿着这些歌曲的路子继续走下去,席琳完全可以做得很好。然而一方面专辑成人抒情的元素还是最重,再加上媒体和大众对她的刻板印象,这样的转变普遍都被忽视了。


所以,如果让我来说,席琳在英语专辑上做得最好的佳作。

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推荐《A New Day Has Come》。

同名曲的意境太美了,而席琳的演绎也恰如其分,完全没有过分炫技的感觉。

而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听下这专里收录的《Ten Days》、《I'm Alive》、《Rain, Tax (It's Inevitable)》等等,相信会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认识。

除了这张专辑,我个人认为席琳最近一张英文专辑《Loved Me Back to Life》也是她英语专辑中质量的翘楚。Sia的参与让席琳多了一种可能性。这张的节奏感会相对比较强一点,如果想听席琳近期作品的,这张是不错的选择。


因为语言的缘故,

席琳真正的音乐佳作其实不为大部分欧美乐迷所知。

毕竟非席琳铁粉,最熟悉的《My Heart Will Go On》、《The Power of Love》、《All By Myself》(席琳翻唱)、《Because You Love Me》、《Beauty and the Beast》、《I Surrender》等等,都是清一色的成人抒情作品。席琳的R&B歌曲也有,也相当出色,但她并没有这样一张以R&B风格为主线的专辑。而席琳对于带有摇滚风格的其他作品,也演绎得很不错,拿英语歌来说,比如翻唱自Cyndi Lauper的歌曲《I Drove All Night》。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提一下席琳的身份,她是加拿大魁北克出来的歌者,母语是法语,为了开拓英语市场专门学了英语。在她的演唱生涯里,法语专辑和英语专辑数量都不少,但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成绩却有所差别。

她所在的索尼公司,旗下天王天后众多,再加上英语市场竞争巨大,她未必能拿得到最好和最适合自己的资源,所以能达到的高度也比较有限。


图片来自贴吧 当时的索尼全家福 MJ、玛丽亚凯莉、席琳、R&B教父Babyface都在照片里

相比之下,席琳在法语音乐市场,几乎无敌,至今是畅销的保证,能够拿得到最好和最适合自己的资源。

我们所看到的滚石杂志、RC等乐评机构或大师所评价的席琳的作品,都是她的英文作品。而她的法语作品则全部因为语言问题被非法语区的绝大多数人忽略了。而偏偏这才是席琳最多的精华作品所在。

看到这个现场,你是否会觉得自己不认识这样的席琳?

而上面这首充满灵气的歌,是席琳最火的一首法语歌。所在的专辑是法国最畅销的专辑,也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法语专辑。

席琳最畅销的法语专辑

听了开场的《Pour que tu m'aimes encore》,就不难理解这张专辑为什么如此受欢迎了。专辑里歌词的优美、席琳演唱的灵性、风格上既结合了法式传统流行曲风,又加入了成人抒情、轻摇滚、古典、爵士的元素,确实是法语流行专的精品。虽然我个人不认为这是席琳法专的巅峰,但这张专辑的多样性,是席琳其他任何一张英语专辑都没有的,包括《A New Day Has Come》。

想听席琳唱爵士风格的吗?

《Le Ballet》。

想听摇滚点的?

《Regarde-Moi》。

又想听抒情了?

《La Memoire D'Abraham》。

再来点轻摇?

《Cherche Encore》。

小清新又带感一下?

Destin》。

一张专辑下来,你会发现席琳能成为天后绝对不是靠一种风格走到死的。

席琳第二畅销的法语专辑

这张专辑其实感觉像是《D'EUX》的2.0版,保持高质量的同时,也有创新。

同样灵性十足的《Je crois toi》和《En attendant ses pas》,还有轻摇的《Zora sourit》,强劲节奏的《Dans un autre monde》……

而制作最佳的《S'il Suffisait D'Aimer》,法式流行曲风和美国成人抒情曲风的完美结合,脱胎于上一张专辑,已经有后来《Encore Un Soir》专辑基调的雏形。

作词方面非常文艺的一张专辑

这张名为《她们》的专辑,应该说是席琳在主线上最为完整的一张专辑了。作词是一群女性的作词家,把握着不同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展现了现代都市女性的情感。词曲搭配非常和谐。All Music认为,这张专辑很好地将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结合得很好。

席琳最近一张法语专辑 首周空降法国年榜前十 已认证钻石销量

而这张怀念丈夫去世的专辑《Encore Un Soir》里轻摇滚的风格更是浓厚。专辑里呈现出一个更为有血有肉的席琳。我个人认为,席琳唱得最好的,就是这张专辑。她的情感在这里是最为充沛的。相比年轻时候,嗓音多少会有变化。但她在这里体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会唱歌”。如果对席琳还有偏见的朋友,这张专辑是值得欣赏的。

同名曲的制作,我个人认为是席琳所有歌曲中最饱满的。不论是情感,还是混音效果,还是音乐元素,都是席琳近年作品中的巅峰。正如有100多年历史的加拿大法语报纸《La Presse》所评论的,这首歌张弛有度,把握了最微妙的音乐平衡。

而专辑中《L'étoile》结合了古典、法式流行曲、抒情和舞曲的风格,可以说是专辑里的点睛之笔。《Ma faille》、《Je nous veux》、《Toutes ces choses》、《Si c'était à refaire》、《Tu sauras》、《À la plus haute branche》等歌曲也都被《La Presse》报点名表扬。认为这张专辑的弦乐伴奏非常添彩,专辑对于多种音乐元素的融合非常成功,超乎想象。

表扬的如果只有一家媒体,那没什么。

历史超过70年的法国Paris Match杂志也评价席琳的这张专辑“超乎想象”。并认为专辑中《Plus qu'ailleurs》、《À la plus haute branche》、《Ordinaire》等可称之为全专最佳。特别是《À la plus haute branche》被认为是最动人的一曲,意境同样全开。


听完以上四张法语专辑,尤其是《Encore Un Soir》,我相信很多人会对席琳迪翁有全新的认识。

她绝不止于成人抒情,也绝不是只有上面列出的几首个别歌曲跳出了成人抒情的圈子。

以上列出的法语专辑,

制作上其实都要比席琳的英语专辑丰满得多。


而谈到抒情,很多人也抨击过席琳唱歌过于注重技巧,忽略了歌曲的情感表达。

这一点,基本上所有天赋高强的歌手,确实都有这一阶段。

但当经历了事情,或失去了曾经的好嗓子,再唱起这些曾经用来炫技的歌曲,都比年轻时候的版本更为动人,都更能赢得歌迷的共鸣。

对于Whitney,这样的歌是《I Will Always Love You》。

对于Mariah,这样的歌是《Hero》。

对于Céline,这样的歌是《All By Myself》。

失去丈夫的痛苦,让席琳的演唱比原来多了更多的情感。这份情感,还在她最近一张法语专辑《Encore un soir》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认为这是席琳唱得最好的专辑。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特色。

经过时间的淘洗,跨世纪天后我们记住了百变的Madonna,抒情的席琳,海豚音的Mariah,胸声厚实的Whitney,阳光的乡村天后Shania,还有舞蹈很强的Janet…除此之外大家还记得多少?屈指可数。

对于乐坛而言,席琳通过她的情歌安抚了很多人受伤的心,给予他们安慰。

为什么不去肯定她的价值呢?

即便是她不具有原创的能力,没有很多创新的音乐元素,没有像乐评所说的“引领时代潮流”,她也实现了在她能力范围里达到最好的标准。这同样值得肯定和尊重。


就像汪峰评价Jessie J的时候提到过,Jessie J的存在,就是在告诉大家,什么叫做好、什么样的标准叫做好。

同样的,席琳的存在也是给乐坛一个标准:这样的演唱可以成为范本,这样的细节处理是完美的,这样的唱功可以被称为模范。

能够给出这样一个标准的,弥足珍贵。


题外话啦~

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这些曾经或一直带给我们鼓励和激情的歌者/艺术家,不要等到失去了再来后悔。MJ逝去之前,有多少人在调侃他的花边新闻而忘记了他的贡献和他的善良?张国荣自杀前,有多少人揪着他的同性恋身份而忽视了他的经典?

不喜欢、不了解、不对口味…

这都没有任何问题。萝卜咸菜各有所爱。亘古不变的真理。

但我希望,人与人之间,保留一份起码的尊重。

不要轻易地否定一个人的成就,仅仅凭借自己片面的了解。


我们读书这么多年,

如果还不能够明白不要站在所谓的制高点,

未经了解、片面地指责他人,

那么我们还是没能够把书读透。

不是说不可以提出批评,

当然可以,

但前提是尊重和了解。

【歌者】Céline Dion:不止于成人抒情 2018.03.0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