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UTAU中文詞評15】讓意象自己下註的〈漣漪〉(Zeno)


所見即所得
農曆新年假期結束後,相信許多人都一樣,接下來有好一段時間比較忙碌,筆者當然也不例外。既然空餘時間不多,閒日的PICKUP曲詞評就會相應減少,但筆者仍希望寫下對(重磅)新曲的雜談。這個星期,就來看看上個星期當中、沒有及時點評的這首〈漣漪〉。

關於〈漣漪〉一曲,由平行四界旗下P主Zeno,一手包辦詞曲編混調的工作,且收錄於其個人專輯、星塵原創專輯《Freesia》當中。據創作者所介紹,以及評論區引述專輯歌詞本文案,這首歌講述了「貝殼暗戀著睡蓮的故事」;「贝壳将泥沙吞下,并用孤独孕育出了美丽的珍珠,却无法将珍珠献给他喜欢的睡莲」。
有了創作者給出的大方向後,以下就可以開始閱讀歌詞第一部份(原文):
将漂浮的声音都吞没
描绘着贝壳上的轮廓
趁暮色未干枯 让泪水藏匿那
未曾见过的颜色
如果胸中回想同一个景色
透着纯白寂静光泽
请慢慢闭上眼 摇曳着那水面
黑夜吞噬了地平线
那哭泣的歌声 破碎的波纹
即使挥手 无法割舍
遗忘的话 那嗜睡的花
就请你于此沉睡吧
歌詞的第一部份,詞人主要以貝殼的第三身視角書寫。歌詞開端,詞人即用通感的修辭手法,把聽覺的「聲音」加上視覺的修飾語「漂浮」、「吞沒」,與下句「描繪貝殼的輪廓」一同解讀,為暗寫貝殼接觸水面(湖面)的情形。接著兩句,詞人掏出「暮色」、「藏匿」及「未曾見過的顏色」的詞組,襯托主語「淚水」,寫出一種「無人察覺的悲傷」,除了繼續緊扣水面、水的大環境意象外,也點出來自貝殼的難言之隱。
來到下一段,詞人轉而寫了不少擬人的描寫:如「胸中」、「閉上眼」;繼上段之後增添了更多移情的色彩。此段寫貝殼在水面泛起動靜,而後似乎在與故事的另一主角「睡蓮」作隔空交流──「你是不是懷著和我一樣的希望?我知道絕望快要籠罩整個湖區,但請你不要害怕……」一如暗戀的設定所示,貝殼和睡蓮並無任何實質的交集,因此這段內心獨白,則為下文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鋪墊。
再來的過渡段,在此前的悲傷,還是止於憂愁的程度;不過,從這段開始,書寫情感便逐漸急轉直下。詞人再以通感的手法打開段落,將「哭泣的歌聲」擬作「水面波紋」,下面接連祭出「揮手」、「割捨」、「遺忘」、「沉睡」的詞語,不難發現這段暗戀已到了分別的階段。值得留意的是,段末「就请你于此沉睡吧」一句,詞人突然改用第二人稱詞「你」;雖然一下子推翻了上文的第三人稱敘事,不過基於下文採用第一人稱銜接,過渡自然,所以也不至於令人無所適從。
歌詞的第二部份,是整首曲子的高潮段(原文省略):
你盛开于那盛夏的污浊
我流连于那温柔的疼痛
燃烧坠落的那星火
如梦一闪而过
在泪水溢满的湖中种下
那翠绿婆娑的情枝欲芽
梦中缓慢生长萌发
蚕食心底流沙
陪我 多一些多一些的时间
让困倦随着时间忘却
困在没有呼吸的世界
与你之间逐渐失去关联
一天天一天天地沉淀
让涟漪随风拥抱湖面
困在没有交集的世界
归于泥泞在那天亮之前
……
常言道許多暗戀最後都無疾而終,在這部份裡面,詞人就此提出了解答之一:不合。開端兩句「你盛开于那盛夏的污浊/我流连于那温柔的疼痛」,寫出兩個主角面臨環境的不同:一個在湖面浮寄,另一個在湖中沉淪──儘管寫得很有韻味了,但惟一要挑剔的地方,就是詞句要表達的不合差異不明顯,必須靠腦補自圓其說(如上述)。雖說如此,詞人寫到「墜落而過的星火」,既緊扣貝殼的遭遇,又暗寫戀情的猝逝,算是挽回了上兩句的小瑕疵。
第二副歌段中,詞人花費四句的空間寫「情枝萌芽」,在全詞當中十分罕有。除了「泪水溢满的湖」再三呼應場景設定外,以植物比喻戀愛萌生其實也屢見不鮮,因而略嫌拖沓重覆。再者,「蚕食心底流沙」一句,「植物蠶食流沙」雖說可以當作是詩的修辭;但按一般邏輯及詞的內容而言,要是「流沙蠶食植物」或者「植物形成流沙」才算說得過去。這麼一看,結合兩者而言,則顯得詞人的筆力有點後勁不繼。
接在副歌段後的兩段跟進段,套用前面的說法,就是寫得更直白、重覆了。作為一份歌詞,這裡再以淺顯易懂的表達方式重申前文,其實是無可厚非;但作為一首詩,這裡的段落就儼如破壞了前文苦心經營的詩意,刪去也並無不可。諸如「让困倦随着时间忘却」、「没有呼吸的世界」、「失去关联/没有交集的世界」,基本就是前文的總括了。唯一可觀就是收束全詞的最後一句:「归于泥泞在那天亮之前」,撇除時間短語後置在動詞詞組的語法問題,詞人揭示了貝殼的最終命運──但也就僅此而已。
縱觀全詞,雖然當中不乏出彩的詩句,但表達方面的缺憾卻無法被完全忽略──主要是第三人稱造成的理解障礙。假如不依靠創作者的線索,雖然仍能容易得出「你=睡蓮」的觀察,反而「我=貝殼」這一點,正正因為詞人以第三人稱寫過一遍「貝殼」,而後續沒有明顯的暗示聯繫,故此就變得容易讓人看走了眼。另一方面,後文重覆意義這點仍是另一大硬傷,至於失色多少,則任憑定奪了。
結語
回歸標題而論,諸如歌名〈漣漪〉及詞中一系列的意象,在閱畢整份詞後,帶上創作者的創作概念,雖則能夠得出暗戀故事的脈絡──就好比〈漣漪〉就是代表貝殼和睡蓬的唯一交集;然而,這份歌詞在故事外是否有任何深意、能引發共鳴云云,筆者則覺得實乃「所見即所得」:一切內容都圍繞著描寫從相遇到相離的暗戀,只要能從中抽出一份詩意就足夠了──再往後延伸的注釋,就是讀者所加諸。一份文本要讀得多透徹,像筆者先前寫〈埋葬〉的詞評,沒有作者的想法加以驗證,「所得」就只是個人「所想」,至於是否「所見」重要不重要,實在非常值得深思。
附錄
〈漣漪〉
将漂浮的声音都吞没
描绘着贝壳上的轮廓
趁暮色未干枯 让泪水藏匿那
未曾见过的颜色
如果胸中回想同一个景色
透着纯白寂静光泽
请慢慢闭上眼 摇曳着那水面
黑夜吞噬了地平线
那哭泣的歌声 破碎的波纹
即使挥手 无法割舍
遗忘的话 那嗜睡的花
就请你于此沉睡吧
你盛开于那盛夏的污浊
我流连于那温柔的疼痛
燃烧坠落的那星火
如梦一闪而过
在泪水溢满的湖中种下
那翠绿婆娑的情枝欲芽
梦中缓慢生长萌发
蚕食心底流沙
陪我 多一些多一些的时间
让困倦随着时间忘却
困在没有呼吸的世界
与你之间逐渐失去关联
一天天一天天地沉淀
让涟漪随风拥抱湖面
困在没有交集的世界
归于泥泞在那天亮之前
你盛开于那盛夏的污浊
我流连于那温柔的疼痛
燃烧坠落的那星火
如梦一闪而过
在泪水溢满的湖中种下
那翠绿婆娑的情枝欲芽
梦中缓慢生长萌发
蚕食心底流沙
陪我 多一些多一些的时间
让困倦随着时间忘却
困在没有呼吸的世界
与你之间逐渐失去关联
一天天一天天地沉淀
让涟漪随风拥抱湖面
困在没有交集的世界
归于泥泞在那天亮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