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笋
黔东南文史资料 第12辑 八月笋 作者:杨家珠 八月笋,因产于阴历八月而得名。在乐里镇的白岩山、银洞山、岑峨坡,平阳乡的高岳山、九洞山、洛阳坡,两汪乡的半边山等原始森林中多有出产。笋成竹后高不过盈尺、粗不过刀柄,叶深绿色、空心极小。竹子不能用于编织,而其笋则皮很薄,味鲜美。 产笋时节,极大地满足了当地群众食用。这一带人民习惯食笋的方法有四:一、炒笋,把笋切成短节或捣烂,入锅爆炒,熟后放少量汤,再加入少量酸辣椒或酸菜,汤开后放味精,花椒等佐料即舀。二、煮酸,净煮笋子,或掺糯米煮稀饭或煮鱼类,一般加入薄荷、鱼蓼、花椒和烧干的辣椒。三、泡酸,把整根笋放入酸坛中泡,若用腌鱼糟泡更好,透酸即可食,生吃极脆,熟吃与鱼或肉同煮,其味更佳。四、炒干笋,将笋用开水煮后晒干备食,若次年春季食用,与椿芽同炒更好。无论上述那种吃法,其笋都起到解荤、开胃、增进食欲的作用。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市场的发展,八月笋还远销凯里、贵阳市和附近一些县城。县罐头厂生产的八月笋罐头,大部份原料是从这些地方采购的,笋子罐头早已远销省内外,受到消费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