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14 DAY72
最近忙着写作业,好多天没有更新日记啦~把近期有意思的事情写一写。
神奇的英国餐馆 St. John Restaurant
这家店离伦敦博物馆非常近,而且据说很有英国特色,非常粗犷地烹饪各种内脏和各种猪的部位,所以就趁着逛博物馆顺路来吃。伦敦博物馆大体介绍了伦敦从史前到当代的历史沿革,总体来说平平无奇。这家餐馆却反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趟旅程的“配菜”位置坐上了“主菜”的宝座。

进门之后,午餐区已经没有空位了,酒吧区还有位置。顾客大部分都是英国大叔大爷,和餐厅的画风非常一致。

这道菜应该属于餐厅的招牌菜了,很多桌都点了。牛骨髓加上海盐和蔬菜之后,去腻增香,和烤面包片非常搭配。

这道造型奇特的菜……是炸猪尾巴。炸得非常透,可以用刀叉轻松切开,软骨也炸酥了,很好吃~配的酱料似乎是酸甜口的肉酱,其实直接撒上盐和胡椒也很好吃。

这个Madeleines(不知道中文叫啥)是真的好吃。从……我先咬了一口才想起来拍照记录可以看出来哈哈哈哈。现烤出来的,外皮又香又脆,里面又是软糯的,口味微甜,吃起来很有幸福感。
餐厅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历史悠久的肉类批发市场,所以在这里尝尝英国粗犷的传统菜,感觉更有品尝历史和社会的味道了。
虽然听起来很像在为嘴馋找借口,但我确实认为,品尝食物是了解一个社会的最直接方式。地方菜色里往往隐藏着一地一人的风情风貌。走入千家万户的艺术形式,大概也只有烹饪了。
味道真的能在记忆里留很久很久。我还记得,在扬州,第一次吃到鮰鱼的鱼鳔。好大一条鮰鱼,因此鱼鳔也特别肥美,红烧把它的鲜美吊得恰到好处,回味无穷。我记不清具体是小学还是初中了,但我还记得这条鱼的味道。
还有,在稻城,雪山脚下的一锅松茸鸡汤。那时候已经在川西旅行了几天,每日的菜都富于香料,尽管如我适应于各地的美食,也实在有点想念清淡的口味。于是就有了这锅松茸鸡汤,虽然在云巅山顶,却出自浙江老板娘之手。于是鸡汤有了他乡遇故知的味道,浙江离家更近了一点;离家乡的味道近一点,就离家乡近一点。
西安的肉夹馍、延吉的烤肉、内蒙的牛羊……
所以,离家十几分钟的一家鸡公煲,成为了我在这里的“精神图腾”。我会看下手机里设置的回国倒计时,然后默念,回家的第一顿外卖,我一定要点这家鸡公煲……然后是小馄饨。然后是一家烧烤店。然后是火锅……
食物是个人无需笔墨的历史。它构成了我们,写在身体上,写在记忆里。红尘羁旅,愿或不愿,都要沾染烟火气。我是那种特别愿意沾染的人,袅袅炊烟,小桥流水,就是最好的人生了,不是吗?
今天我同学跟我说,小学的时候的梦想是“名留青史”。我说,哪个学生没写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儒家所说的“三立”,也早就刻进中国人的DNA了。但随着我们的长大,又往道家里逃避,说“神人无己,圣人无名”。
或许,人间总是,圣贤寂寞;唯有“吃”者留其名。适当的放纵吧,毕竟白日短短,百年苦长。
雷丁
昨天去了雷丁,第一次出伦敦哈哈哈哈。理由比较悲伤,同学的手机被偷了,陪她去雷丁买新手机(只有那儿还有库存)。
坐火车出伦敦的路上,很快车窗外的景色就切换为乡村。世界的乡村总是相似的,依稀看到了中国乡村的模样。

(图贴不上了,放弃……)
一座非常安静且有历史感的小城。我很喜欢这里,如果伦敦是“罪恶都市”的话,这里简直是宁静小镇了。我们这些外来的面孔变少了,但这里的本地人却更加友善。买咖啡的时候,大叔问我是中国人吗。我说是。他用中文说了“谢谢”,还问我们发音对不对。很有趣。
比较出名的是这里的修道院遗址,曾经也是一个宗教中心呢,只是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了。
在街道上慢慢走走,看树叶落下来,看古老的建筑和雕塑,会让心情好起来……
重回伦敦,站在喧嚣的、光怪陆离的十字街口的时候,我感到恍惚。这个世界是如此得不均质,能把握住的,不过当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