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咨询师王艳:如何面对关系中的“不耐烦”情绪?

2023-02-18 09:40 作者:心理咨询师王艳  | 我要投稿

  人与人的沟通,部分靠语言传递,语言提供精准的讯息,而很重要的另一部分沟通则靠“非语言”渠道,包括:肢体、手势、声调、眼神等辅助的小动作。

  别小看这些动作,它们更多地是在传递情感信息,而情感才是真正影响沟通的要素。

  比方说,两人在讨论一件事,你常不自觉地叹气,即使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方也会解读为:“你愿意沟通,但其实你很不耐烦”。

  而且,对方也未必会对你的不耐烦做更多回应,可能默默接受,之后就对你产生回避,不再与你商讨任何事情。

图片

  所以,你觉得自己已经很积极地去应对,但是得到的却是负面的结果。而因为负面,之后你可能会叹更多气,又不自觉让这种负面习惯进一步加固,形成恶性循环。

  不耐烦的情绪不仅仅会出现在两个人的对话之间,也会出现在人与某些事件的关系中。例如你期待一件事的发生,或者达到某种状态,但是当期望一直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容易产

  不耐烦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可以认为,“不耐烦”也是情绪的一种。而如果谈到情绪,就会涉及到以下三个问题:

  1.在什么情形下会出现这种情绪?

  2.什么具体事件或人物引发了情绪?

  3.这种情绪会带动什么具体行为?

  跟随这三个问题,我们就能够很好地解读出不耐烦情绪的根源了:

  在什么情形下会出现不耐烦情绪?

  往往会存在一个明确的过程或目标

  比如两人开始探讨一个话题,开始等待一件事或一个人。

  然而这个“目标”会消耗我们的时间

  比如不知道对方还要聊多久,不知道还要等某人多久。

  我们有其他的选择

  比如有其他的事要做,可以选择不继续等待。

  什么具体事件或人物引发了不耐烦情绪?

  当我们面前的人或事没有满足我们的期望时

  例如没有说出我想听的话,太啰嗦,久久没有回应,久久没有出现…

  不耐烦情绪会带动什么具体行为?

  寻找捷径

  直接按照自己的意见去表达,包括表达自己的不满。

  终结或转换目标

  拒绝继续沟通、等待,或立即转换对象。

图片

  一个实验,要求被测者在“等待一段时间就能获得更高奖励”和“不用等待就能获得小奖励”之间做出选择。

  由于被测者都是成人,理论上应该更多趋向于更高的奖励。但结果发现并非如此,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较少的奖励。

  研究人员告诉我们:当需要等待时(而又暂时达不到目标时),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会变得更加漫长,这时奖励带来的兴奋就会渐渐下降——通俗点说,人们觉得没意思了。

  理性处理关系中的不耐烦

  在不耐烦的背后,隐藏着更多值得探讨的内容。例如上文好几次提到的一个词:“等待”。

  其实在等待的过程中,人们就容易出现猜测、焦虑、思维反刍等等的情绪现象,因此,这些负面情绪所带动的,也必然是负面的表达,例如:

  “行了行了,可以了!”

  “为什么每次都是这样?”

  “一天到晚这样,你想干什么?”

  然而这里面有个很微妙的地方,当不耐烦的情绪或言语表达出来时,看似是在打压对方,实则是在否定和伤害自己。

  因为你所预想的对话和关系不是这样的;因为你在表达不耐烦之前已经压抑了自己;因为你对两人的关系是失望的;因为你觉得对方在否定你,因为你感觉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因此在关系中,“交流”这个行为,也许不应该是到了真的有事情、有话题的时候才去做。

  

图片

  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两人已经是夫妻了,对方就理所当然地应该聆听自己;更要避免认为对方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同意或理解自己。这里归纳几个要点和技巧:

  先学会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一个很好的复盘过程,让自己聆听自己在想什么,问问自己的这些话对方是否真的愿意去听,表达出来会不会刺伤对方,或让对方误会。

  先整理好情绪和语言,再去和伴侣沟通。

  交流时,每隔几句话,加上一个询问,问问对方是否接受到了自己的信息,或者有没有自己的意见想表达。

  当对方出现负面表情或肢体语言时,坦诚相对,不要抗拒,真诚询问对方感受。

  平时加强肢体语言的交流。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远远不限于语言交流。

  平时的牵手、拥抱、注视,都会非常强烈地带给对方友善的信息,也可能会引发一些共鸣,为交流做出良好的铺垫。

  当对方或自己真的有不耐烦情绪或行为时,避免“内化”。

  也就是说,无论是自己表达出来的不耐烦,还是对方投射过来的不耐烦,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偶发的情绪,没有必要认为这是自己或对方身上的污点。

  有句话说得很贴切,人的一生无非有三种关系要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心。”

  关系中必然存在沟通,也会存在差异。包容差异,优化沟通,关系就会锦上添花。

心理咨询师王艳:如何面对关系中的“不耐烦”情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