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经验分享|当年的我,语文成绩是如何做到稳居年级第一的?
昨天和家人打电话,大哥家的孩子小学刚毕业,九月份就要上初中了,可是毕业考试语文才得59分。问我,该如何学好语文呢?我想这也是很多挣扎于语文苦海的孩子所烦恼的,今天就借这个话题,分享一下我当年的学习经验,我的语文成绩是如何做到稳居年级第一的?希望能给家长和孩子们一点启发。

一、为什么语文成绩很难提高?
我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感觉语文课听与不听,感觉好像区别不大。即使几周没认真上,也不会存在这种问题。下课时找学习好的同学抄一抄笔记,背一背字词句,一个学期下来,语文成绩还算不错;但数学一堂课没听,就好像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了。
这就给我一种错觉,以为语文背一下就可以了。到了初二,我发现,我偶尔可以考到110分,但我怎么也突破不到120分甚至130分,我就纳闷那些120分130分的同学是怎么考上去的。
二、如何提高语文成绩?
那时我也是一身傲气,非要把语文成绩提到120分不可,因为我要上某某重点高中,这样才能离我理想的大学更近一步。
于是我做了这么一件事,我查看过去几年的中考真题以及自己平时的试卷,我发现语文考的三大板块,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有六七成的内容都都是课外知识,出现课本内容的知识非常的少,这就等于老师教的根本就没有考嘛,那我做再多的学习笔记都是很难再提高的。
接着,我就把这些试卷上的知识点分明别类地去研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的语文成绩提到了122分,从此以后,一直稳居第一,顺利考到了重点高中。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就是走了两步路:
1、将语文考试系统化
当时的我,分析一下语文考试的试卷,首先发现占分值最高的是作文,这个不论是任何地方的考题,都是会有的。
接下来是两篇阅读理解,一般来说,是一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一篇实用类文本阅读或者现在我们称它为现代文阅读。当然,文言文阅读还有古代诗歌鉴赏,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除此之外,基本部分一般还会有一个7到10分的默写。
最后当然就剩下为数众多的选择题了。
接下来我做了最粗略的划分,在脑海中先搭建起一个简单的框架。
大概就像这样的分类:

然后,我去分析我的薄弱点,我发现自己基础部分还不能拿到满分,成语、病句还是会出错,文言文阅读老扣分,作文就只能得到平均分,很难再高了。那怎么办呢?我就做了第二步的工作。
二、 进行语文单项技能训练。
什么是语文单项技能训练?
还记得我们小学时候学过的一个语文知识点吗?比喻句!
你知道什么是比喻句,也知道比喻句有什么作用,可到你写作文时想要用比喻句时,却想不出来几个例子。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缺少一个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环节,知道不一定做到,我经常开玩笑说我表哥是物理专业的高材生,家里电路跳闸了,还不一定会修。
接着说,我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可以对症下药去找解决的方法了。
基础知识部分
我去刷题验证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把错题都按题型总结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碎片时间就翻一翻、背一背,就像这样:

阅读和作文部分
我针对所有的知识点和考察点,构建起一个框架,形成一个成体系的理解脉络,这就是框架意识。
这样就能帮助我梳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它们各自对应到框架的哪个部分,在答题的时候知道要运用哪部分知识去答题。
其次就是了解对应题目在考察什么,考察对应的范围在哪个框架里回答。
举例
比如文学类文本就少不了考人物塑造、情节、情感,那从开始阅读文本的时候,我就得知道它要考察哪几个纬度。在读的时候就会带着这种意识去读,就能更好地把阅读过程和后面的大题结合起来。
比如,在答题的时候,如果这道题问你,“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我就会想到五大手法,然后挨个去排除,一个也不遗漏,如果是表现手法,又有哪些?
作文,阅读与作文不分家,在有了阅读基础知识的加持下,我的作文有了很大的提高,构思,行文结构更成熟了,最后我根据中考常考的几个作文话题积累一些作文素材,作文写起来再也不难了。作文课我会在后续上线,敬请关注。
如何建立这种框架意识?
后来我研究阅读理解,就利用了这种方法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了不少孩子提分,我非常地有成就感,阅读理解部分薄弱的孩子,可以点击下放链接了解⬇️⬇️⬇️
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路再远也会到达。
成功的路上,我们需要有人给予指导。
希望能帮助到更多为梦想拼尽全力的孩子
找对方向,努力拼搏,你终将会成为强者,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