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柏林(上)

1945年4月1日,前线的朱可夫和科涅夫大将奉命飞往莫斯科参加军事会议。
一千六百公里的路程漫长而枯燥,但朱可夫和科涅夫紧张而激动。他们,还有第二天参会的罗科索夫斯基分别是苏军三个主力方面军的司令。经过几个月摧枯拉朽的攻势,三个方面军兵锋直抵柏林城。所有人都很明白,柏林就在前方,一切都要结束了。
苏军将领在努力让部队为最后一战做好准备。4月1日苏军进攻的计划开始制订,而16日便是预定发起进攻的日期。数百万大军只有短短两个星期的准备时间。近卫第八集团军的参谋团为整个方面军编写了指导城市作战的小册子,每个步兵师都组建了专门的单位训练巷战,大规模的侦察、保障以及训练行动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战役即将打响,时间太紧张了。
但进攻刻不容缓。西线的盟军也以及逼近柏林了,大有违背约定打进柏林之势,而德军也似乎对盟军敞开大门。敌人依然是敌人,但盟友却未必是盟友了。
“谁将攻占柏林,是我们还是盟军?”
柏林必须由苏军攻下,斯大林与前线六百万红军不会将它拱手相让。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驻扎在奥得河东岸。这是这场战役的主攻部队,也是最有实力最有资格打进柏林的部队。在有“胜利的象征”之称的朱可夫麾下,是上百万战功卓著的雄师。有苏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卡图科夫的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也有崔可夫的近卫第八集团军,从地狱般的斯大林格勒走出来的钢铁之师。但朱可夫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并不能完全放心。这一方面因为德军在柏林外围坚固的防御阵地,另一方面源自他的竞争者,南边科涅夫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
在4月1日莫斯科的作战会议中,科涅夫掷地有声:“我们将攻占柏林!”尽管距离柏林城稍远,但科涅夫仍雄心勃勃地制订了进攻柏林城的计划。朱可夫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科涅夫率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他们都已顿兵柏林城下,都拥有向柏林进攻、争夺这一巨大荣耀的资格。在划分两个方面军的作战分界线时,斯大林的笔停在了柏林东南一百公里左右的吕本。朱可夫和科涅夫都明白这个明显的信号:这是一场竞赛。
在他们正对面的,是德军大将戈特哈德·海因里希,以及他的维斯瓦集团军群。
海因里希,德军中与莫德尔齐名的防守悍将。在1941年,他曾带领第四集团军在莫斯科城外的风雪中硬撑10周之久,死死抗住了苏军的反攻。而现在,他被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委以重任,再次发挥他的防御特长,为第三帝国站最后一班岗。
但海因里希已经无力回天了。强大的作战部队已不复存在,所谓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完全无法与曾经的德军相比。海因里希所拥有的,只是两个由残兵败将七拼八凑成的集团军。更令他心力交瘁的,是统帅部的混乱。希特勒已经近于癫狂了,海因里希也很清楚元首身边的戈林、希姆莱等人都是什么样的废物。古德里安被希特勒勒令回家“休养”之后,德军曾经那一个个横扫欧陆的战将几乎尽数凋零。3月27日,在希特勒一意孤行下,德军出动四个师发动一次几乎是自杀的进攻;之后,希特勒认定柏林只是苏军一次“巨大的佯攻”,而真正的主攻方向是布拉格,于是强令海因里希调走四个宝贵的装甲师到南方。本就力量严重不足的维斯瓦集团军群雪上加霜。
奥得河的洪水再过几天就要退去了,海因里希很清楚,到那个时候,苏军将立即对德军的防线发动猛攻。海因里希只能尽最大努力了。他在向希特勒的汇报中说:“我不能保证击退敌人的进攻。”
另一边,朱可夫向西岸的塞洛高地望去。几个月前,掌管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还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但不幸的是,在东普鲁士的战斗中,这位年轻有为的将领中炮牺牲。之后,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先后接管了这支部队。作为三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苏军副最高统帅,朱可夫是苏军毫无疑问最杰出最功勋卓著的战将。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他出现的地方,几乎都伴随着胜利。现在,他又来到了柏林城下。朱可夫相信,攻克柏林的荣耀是属于他的。
“我们现在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我们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不需要重新部署。我们离柏林最近。毫无疑问,柏林是属于我们的。”
不过,历史是不会让他寂寞的。北边的罗科索夫斯基和南边的科涅夫同样是极为优秀的将领,他们的方面军同样兵强马壮,不逊于朱可夫的部队。苏军的“三驾马车”,即将对德意志第三帝国发动最后的猛攻。
对面的海因里希极度紧张忙碌。他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必须尽可能地为防守做出努力。东拼西凑下,两个集团军群的总兵力达到了八十万。为了抵御苏联装甲部队的突击,德国人在柏林东侧建立了大纵深的防御体系:最前沿的是纵深40公里的奥得河—尼斯河防线,前后设有三道防御带,儿柏林防御区则设置了三道环形防线。柏林市区被划分为九个防区,所有的基础设施都被用来组建防御体系。即使在行将灭亡的时刻,纳粹德国仍摆出了负隅顽抗的坚固阵地。从方向上看,正对着那些最坚固的堡垒的,正是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一场血战不可避免。
除了组织构建防御阵地外,海因里希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这是他的独门绝技。可以预想到,苏军发起进攻时,会首先进行大规模炮击。而海因里希要做的,是在苏军炮击发起前夕,将军队从第一道防线撤至第二道,从而避免受到毁灭性打击。用他的话说,这是“将脑袋从铁锤底下缩回来”。
但这一招的难度非常高,它需要极为精准地掌握后撤的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海因里希需要用他多年的经验、技术甚至直觉,从纷繁复杂的战地信息中推知苏军进攻的时间。
飞机侦察的结果、战俘的供词、苏军调动的情报、电台发报的频率、奥得河的水位……
4月15日晚8点45分,海因里希向参谋下达命令:“苏军将在明天清晨发动进攻,立刻撤去第二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