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性评论全文示范:福建师大题目
本文为观点性评论写作全文示范
一、真题再现

二、示范全文
无限的意义,有限的诠释
——关于艾科“过渡诠释”的思考
“过度诠释”概念是艾柯在他的《诠释与过度诠释》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对于文本的解读的无限性,换句话来说,就是对于任何文本的解读都没有既定的,标准答案,那么,过度阐释的核心就是强调全释者的权力意志,将论释者的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这是主体泛滥的结果,而这将会导致误读。因此,文学批评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诠释应该有限度。
文学文本的阐释涉及到读者、文本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反对过度阐释并不是说文本不需要阐释,因为任何经典的文本必须,也必然需要阐释,甚至是欢迎阐释,这是文本走向更新的必然,但是,这样的阐释必须有界限,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1、文本诠释的可能性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文本中有空白,有未定点。因为文学与其他的著作的不同,文学艺术总是会借助“描述性语言”,用形象来表现情感、生活与想象世界,总有一些细节被略而不谈,某些信息被隐而不露,这就形成了词语之间的空白和情节之间的断裂,也就是文本的不确定性。但是,这些空白和未定点,正是沟通作者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构成文学文本的基本结构,也就是召唤结构。正是这些许多读者依靠自己的揣度去填补的空白吸引了读者,把读者牵涉到实践之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义,所言部分只是作为未言不跟的参考而又意义。
未言部分由于在读者的存在,所言部分也就“扩大”,每一个经典文本的意义就在于文本有空白的设置,为读者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填补空白,也为文本意义的丰富性提供了可能。比如说,《红楼梦》中的草灰蛇线,元妃生命历程中又大量空白点的存在,给形象和本文意义的解读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他为什么会死,到底怎么死的。《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为什么在复仇的时候如此的延宕,同样也是一个意义的空白,到最后作者也并没有揭晓,那么正是这些空白是的文本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成为吸引读者参与到文本虚实事件中使文本获得生命的开始。对于文学文本而言,空白和未定点的多少决定了本文召唤能力的大小,这也为文本诠释提供了可能性。
2、反对过度诠释
允许阐释,并不是可以随意阐释,当一味强调读者的作用,过分的将读者的地位太高,而忽视文本以及语境各种因素对于阐释的制约时,那么这样的文学批评对于文本的阐释实际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允许读者对文本中的空白和未定点进行补充,是读者与作品之间“开放型模式”的反映,但是,到了20世纪,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之下,米勒 、哈罗德·布鲁姆和杰弗里·哈曼为代表的耶鲁学派反对罗格斯中心主义,反对“言语中心主义”,否定文本有终极意义,颠覆了文本单一的确定不变的意义 ,认为文本具有多重无法确定的意义,强调全释者的权力意志,将论诠释者的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他们认为,越是富有文学性的文本,越是允许并鼓励误读,拒绝误读的文本,不是文学的文本。
“一切阅读皆是误读”意味着文本解释权最终转向读者阶段,那么作者意图已经在文学阐释中失去意义。 他们认为,任何一获取对文本意义最终的、正确的解释为目的的阅读理论,都将被证明是自欺欺人的。
但是,允许误读,夸大读者对文本的阐释权力,不尊重文本,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毛诗序》将“关关雎鸠”解读为“后妃之德”,“红学”中的多银牌利用谐音、谜语等对《红楼梦》做穿凿附会的解释等等。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当允许一切误读的发生,当将对文本的解读转向读者的同时,确实开拓了文本解读的新视野,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允许对文本随意的进行解读,允许一切误读的发生意味着过度阐释,而这样的观点既违背了阅读的真正目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
3、“文本意图”是文本阐释的界限(“隐含的读者”是文本阐释的界限)
允许读者对文本诠释,并不等于可以对文本进行无限诠释,因为,本文意义并不能完全取决于读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本的意义已经被文本所规定,所以,批评者对于文本的阐释,应该回到文本本身。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回到文本本身并不等同于新批评所说的将文本当作唯一的关注对象,而忽略除读者以外的世界、作者等因素,而是需要将读者纳入到文本诠释活动的一环,试图让文本意图与读者意图之间形成一种辩证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隐含读者并不是真的读者,也不是理想的读者,而是作为本文结构的虚构的读者角色,就是作者预先设计的一个意象视野,引导读者理解本文意义的指向标,它使读者克服自身固有的倾向性,看到本文内在的意向性,使文本走向丰富。比如元妃省亲建造大观园,现实了其地位的尊贵及与家族盛衰的关联,省亲欢聚时竟一哭诉作为开端,暗示了宫闱之中难以言说的悲苦,而省亲热闹的灯谜和判词,又为后面的内容买下的伏笔,那么这些方向一致的信息给读者的能动性创造提供了一个基本指向,使不同读者理解拥有一个大致前提。那么,即便是一千个读者拥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不会将哈姆莱特解读为李尔王。因此,伊瑟尔所说的“隐含的读者”实际上就成为了一种结构,即:本文中未言的部分形成了“空白”与未定点,已言的部分则构成了本文相对确定的内在结构,它是本文得以被读者具体化的条件,不同的现实读者在已知信息的引导下,将本文的空白预断裂处进行填补,进而将本文信息连接丰富,实现对意义的理解。
以“隐含的读者”为核心的“文本意图”并不是要取消读者对本文的“再创造”功能,而是为了强调本文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和引导作用,从而凸显阅读活动的“再”创造性质,即以本文为基础依据的创造,而不是绝对自由的创造。
概而言之,文本中存在的未定点为读者进行诠释提供了可能,而过度阐释则会带来对于文本的误读,因此,以文本意图作为依据,实现文本--读者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才是文本阐释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