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科普

声明:
“本文已经经过原作者授权,由星环计划代理发布,需要转载请注明原作者与出处。对本文内容或项目组相关方面如有疑问,建议,批评,欢迎各位评论提出。”

作者:神舟
审核:未名、JJ
有进攻才有防御,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用来阻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的。我们之前了解了免疫的防御机制,这次我们就了解一下病原体们的进攻机制。
我们今天先了解一下历史上一种很有名的病原体——鼠疫,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足以引起我们对他的重视。鼠疫还有另外一种名字:“黑死病”,因为感染这种疾病而死的人的尸体大部分呈紫黑色。

鼠疫,看到名字我们应该就能想象到它的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其中就包括旱獭。旱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的土拨鼠。

旱獭主要分布在西藏等地区,因此西藏是鼠疫的主要疫源地。但最近一年,旱獭成为了网红动物,很多人都很期待和它接触。而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由于旱獭所带来动物传染病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只要我不被旱獭咬伤就没有事,但事实并不是这样。鼠疫是极其危险的,传染性也很强。而且它的主要传播途径并不是啮齿类动物的攻击,而是啮齿类动物身上的跳蚤在叮咬带病宿主之后又经过接触转移,最后在新宿主身上生活导致鼠疫被带到新的个体身上。而且在捕杀鼠类的过程中,剥皮、宰杀等行为也会使我们直接接触到鼠疫杆菌从而让我们患病。而且人类通常对鼠疫没有抵抗力,只要人体被被病原体入侵,绝大多数被入侵者都要患病。
根据鼠疫杆菌入侵部位的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大致分为常见的原发性的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和不常见的眼鼠疫、皮肤鼠疫、和脑膜炎型鼠疫。
人被携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后,鼠疫菌经过皮肤进入人体后,会从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聚集在其中繁殖引起淋巴结发炎,肿胀,也就是原发性的“腺鼠疫”。此时应该及时就医,如果放任其进一步发展,病原菌就会进一步扩散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严重时使皮肤出现严重的黏膜出血,组织坏死等症状。
被病原体入侵血循环而引发败血症时,患者会出现战栗、高热、神志不清等症状。出现此症状者不及时就医,也可能会在2~3天内死于出血、组织坏死。死者身体往往因此呈紫黑色(即“黑死病”)。
鼠疫在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吸入足够鼠疫杆菌时,就会引发肺部的疾病。此时感病的大部分情况为原发性的肺鼠疫,发病的1~2天内便会出现剧烈的胸口痛、咳嗽、痰中带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就医,患者可能在第3天就会死于呼吸或心力衰竭。
在疑似或确诊鼠疫时必须及时就医并且隔离,以免由于其极强的传染能力而进一步的引发更大的社会损失。
由此可以看出,鼠疫是极其危险需要严加防范的疾病。所以,请不要仍然抱有侥幸心理与旱獭的接触。
不过,虽然鼠疫如此可怕,但如果及时就医治愈几率还是很大的。以往鼠疫的致死率高是因为其发病迅速,潜伏期短,但现代完善的医疗体系也让我们有了新的希望。因为鼠疫的潜伏期短,发病症状明显,所以在现代社会大规模传播的几率并不大。不过这仍然需要每个人提高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养成发现症状就及时就医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