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国医合力战魔疫,古木逢春荫中华


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如同风浪一般此起彼伏。在这病毒猖獗的寒冬,国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这个考验,并不只是病毒对于人体免疫力的考验;还有国人中医水平的考验……

在传染性极强,且发病急骤的新冠病毒面前,人人自危,避之不及。而能改变人人自危的局面的唯一方法,是能人人自医。而西医对于这种新型病毒,乃至一般的病毒,其实都没有很好的办法应对。这时,被许多国人长期冷落遗忘的中医,便要重振雄风,帮助国人度过这次难关!
许多国人读着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风温、风寒、化痰……不得已地都当起了自己的“医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药、扎针、放血……这或许是许多中国人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体验中医,这么切身地感受中医的神奇疗效。

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中医热潮,似乎也让这个寒冬不再这么难熬,增添了那么几缕绿意。常常也会不经意地翻看到一些网友评论,忏悔以前对中医的误解、诋毁……疫情,就像一个无形的魔障。但就是每每遇上这种艰难的时刻,中华民族就会团结在一起,聚滴水之力成洪荒之势,来布阵破敌!有一个评论收到网友们的大量点赞,它说:假如这次疫情能让古老国粹中医重新崛起发展,那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这,真是一种舍我其谁的大爱精神!

国难思相,国病思医。在一波一波的疫情翻滚中,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误解中医太久太久,抛弃中医太久太久。但好在中医,早已融进我们中华文化之中,流淌进了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只要大家愿意,什么时候将它重新拾起,都不会太晚!
大疫不过三年,期待这就是结束疫情的最后一个寒冬。但是我相信:疫情结束了,人们对于中医的重视与学习应用,才刚刚开始!

国家早就做好布局:在2030年,实现全民享受到中医服务的目标。而这次疫情,就像是一个催化剂,推动了这个计划的进行。但是,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如此之大,而中医师的缺口也不小。在短时间之内,如何填补这个空缺?如何破局?其实,关键还是那句话:中医就是每位中国人的生活点滴!

如果,能放低中医师资格的考核门槛,发挥起每位国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学习、报考中医相关技能,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当然,就像是一些等级考试规则:不同等级的中医师,能开展的治疗范围是不一样的,这同时也给大众中医师一个提升自我的空间。但是,现今我们的中医考试的内容设置,还是非常粗糙,不够细化。另外,让人感叹的是:如今中医师的考核方案设置,还是由西医在占领话语权。因此,真正能划立的中医战场其实非常小。
许多中医抱着“良禽择木而栖”的观点,放弃了大医院的工作,选择创立了私人诊所、会馆,但往往价格不菲。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或许有一天,中医真的会成为有钱人才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而离普通民众、穷苦百姓越来越远。
中医,起于民间,最终还是要还于民间。虽然曾经衰落于民间,但相信也定能于民间重新觉醒重生!
不论在什么行业,人才永远都是第一竞争力!那么对于发展中医,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对此,我不禁联想到《恰同学少年》里面的一个情节:当时少年毛泽东与他的同学蔡和森竞选,在孔校长的提议下,老师们在教研室,学诸葛亮、周瑜对谋“火攻”那样,猜谁能获选。最终,只有杨昌济老师猜得最准确:毛泽东获得全票,而蔡和森只拿到一票。原来蔡和森为了避免与毛泽东竞争,主动放弃竞选,来当唱票员。但让杨昌济老师失算的是,即便蔡和森退出竞选,毛泽东依然投了他一票。在剧中,杨昌济感叹道:毛泽东和蔡和森这两位学生的性格,他必须要清楚。因为,新中国的建设,既需要像毛泽东这样的果敢、聪慧,同时也需要像蔡和森那样的沉稳、变通。

其实,对于中医事业未来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需要的恰恰也是像这样的人才:果敢而沉稳,聪慧又懂得变通。但其实,我更觉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绝不能缺少像杨昌济这样的老师,能够慧眼识珠,因材施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医的精华,难在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发展?而这些,离不开学校师资的建设。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校长在一次演讲中强调:只有医学教育的厚度,才能撑起医疗服务的温度。

寒后春回,苦尽福至。疫情,终会散去。中医,也会像雨后春笋一般迅速生长。曾仕强老先生说:21世纪,易经的复兴,是用来拯救世界的!其实更准确地说,医易同源,真正拯救世界的其实是中医!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真正内核是中医的“和”精神;中华文化能传承数千年延绵不息的奥秘,在于它具有生生不息的“医属性”!而背负着新时代的使命,中医,任重而道远,却义不容辞!也让我们携手同行,共赴这千年之约!

作者: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