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也玩改装?索尼F35精彩呈现沙漠纪录片
小美每次在看纪录片的时候,都怀著非常敬佩也非常疑惑的心情,到底那些牛逼的镜头都怎么拍的呢?这不,小美最近又看到了一部纪录短片,叫做《毛里塔尼亚铁路:撒哈拉的脊骨》(The Mauritania Railway: Backbone of the Sahara)。

毛里塔尼亚铁路横贯撒哈拉沙漠,用于运输这个国家内陆的铁矿石,在这儿行驶的火车长达3公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和最重的火车。


除了运货,这趟火车还有许多乘客,但更多时候人们会选择趴乘货运车厢。在铁路沿线,白天气温会超过40°C,高温会导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从车上跌落伤亡的事故时常发生。


《毛里塔尼亚铁路:撒哈拉的脊骨》是跟随一位27岁的当地商人Malick为主题进行拍摄的,他依靠这条铁路卖货谋生,但每次爬车,其实都要冒着很大的风险。

同时,《毛里塔尼亚铁路:撒哈拉的脊骨》也作为“碰撞的世界”系列影片的第一部。这些影片通过探索世上最偏远、最严酷和惊险的自然环境,向众人展现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世界的碰撞景象。

这部纪录片由身兼导演、摄影和剪辑等多职的MacGregor导演并且创作。他带领一个三人团队,将这部纪录片拍摄完成。这部影片还得到屡获殊荣的作曲家Rhian Sheehan的配乐支持,在全世界超过20个电影节上放映,赢得了非常多的奖项。

这部影片到底是如何拍摄的呢?小美看到拍摄手记后,完全被震撼到!
MacGregor说:「我是从一位旅行作家朋友那里,第一次听说了毛里塔尼亚铁路。它是世界上的超长火车之一,每天都要横穿撒哈拉沙漠。所以我组建了一个精干的拍摄团队,加上我自己,在2013年7月首次踏上毛里塔尼亚。」
「整个拍摄团队包括一位录音师,一位摄影助理,一位外景制片,还有我自己。我们在拍摄前,必须要小心规划随身携带的器材,因为在影片的视觉效果拥有电影质量的同时,也需要尽可能的轻便,因为我们会像当地人一样,拖着器材装备,不断地在火车上爬上爬下。当然,价格也是我们考虑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这个拍摄简直是太酷了!为了达到他对画面的要求,这帮人没有直接采用一个已有的摄影机,而是拼拼凑凑,搞出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组合体!
MacGregor说:「虽然最初生产的索尼F35又大又沉,但几年前有了固态硬盘录机后,F35在画质和紧凑便携上就得到了统一。在外形方面,它的体积依然没法和单反相机相比,但综合图像质量、售价等因素,这个组合完全比得上ARRI Alexa摄影机。所以,我决定改装索尼F35,装上定制的Nikon卡口。这种改装使我们能快速轻便旅行,拍出高品质图像,而且还能使用更多的镜头。」

“那有人会问,单反或无反相机会不会是更好选择呢?在便携性上,的确如此,但我不想在图像质量上有所妥协,拍摄的画面必须要精美出色。它要看起来必须像故事长片,但是是在真实场地和真实的人中拍摄完成的。”

“整体的拍摄中,麻烦非常非常多。我们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沙尘和高温。我们用网上买来的投影仪滤网包裹住摄影机的所有散热口,防止沙尘进入机身,这招虽然在圈内不常见,但效果还不错。而且,我们在更换镜头时必须非常小心,因为在更换时,传感器每次暴露在外,这对于在沙尘环境下的确是非常容易弄脏传感器。但我又更喜欢定焦镜头拍摄的画面,所以不得不必须经常更换镜头。这个系统的耗电量并不太大,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时刻留意电量,因为当地并不容易找到充电电源。”

这套自己拼接的系统采用的是索尼F35机身和Blackmagic Hyperdeck录机相连,通过SDI接口将S-Log无压缩素材记录到SSD硬盘里。它使用ProRes格式录制,最后的调色工作是在Davinci Resolve软件上完成。整体流程和我们现在的业内的拍摄没有什么不同。
为强化影像的视觉冲击力,MacGregor导演使用了极简的叠加字幕,用来给观众提供背景环境的介绍。所有的情感冲击力,全部靠画面和声音记录来完成。也因此,这部影片的拍摄需要有设计精良的画面。而且在策划上,这部影片不带有解说或采访的内容。

尽管环境条件很严酷,摄制组却对拍摄这部纪录片充满感恩。导演也很期待进一步拓展这个概念,继续拍摄“碰撞的世界”系列作品。这可不是一个“酷”字所能包含的。
小美感谢像MacGregor这样的创作者们,他们用专业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让我们得以领略世界的千变万化,感受生命的壮观神奇。也因此这部影片才能如此震撼。
版权声明
本微信号每天推送文章,都属影像MAX独家稿件,任何媒体和公众号未经我司同意,非法转载或"洗稿"等任何形式的抄袭,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