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颜渊为什么能被称为圣人?

今天浅释《论语通释》之《一贯忠恕篇》,共计五则,今天讲第一则:按:“忠恕之意”,不过成全自己、成全他人、成全万事万物矣。舜秉持大智、行大道,不过行中庸之道,所谓隐恶而扬善,又哪有私心私欲呢。行仁在已不在他人,颜渊所以为圣,在于能克己,克己而能舍己,又怎么达不到仁之境呢?颜渊克己真正得仁、子贡以恕知晓仁之核心、曾子以一贯之行明晓“达仁当始终秉持不辍之义理”,因此子贡之行加之曾子之坚持,合二为一而成颜渊,久久为功即达到圣人之仁!之所以会出现门户之争、学术之异端,源于一字曰“恕”,简而言之为难以容他人、容他学而已,长此以往,又哪得“真仁”呢?谢谢大家的聆听!
本章涉及的典籍原文如下(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
《论语 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庸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公孙丑章句上·第八节》: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论语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荀子 非十二子》: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鰌也。
《论语 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 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