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之八:《中国的百家争鸣》
作者:老鲁
我第一次看到百家争鸣这个口号,大约是1955年。一次在县剧院看《天仙配》,舞台的两侧悬挂着两幅标语,一边是“坚决拥护党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一边是“坚决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当时,我对百家争鸣完全不了解,只是对百花齐放有一个直观上的认知。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全国文艺界呈现一片大好形势,许多优秀剧目纷纷出台,比如越剧的《红楼梦》,黄梅戏的《天仙配》,豫剧的《花木兰从军》,评剧的《李二嫂改嫁》等,脱颖而出,一时风靡全国。而且,著名的科学家如钱学森、华罗庚等人,也是在这个时候克服各种阻挠而回到祖国。可以说,新中国文艺的春天,科学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不过由于历史的误会,这种局面没有能够长时间延续下来。
但在中国的历史上,还出现过延续几百年的百家争鸣的局面,那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整整有五百多年之久,那是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岁月,各种思潮、各种认知、各种理念纷至沓来,演绎出一曲波澜壮阔的中华史诗,一个强大的中华帝国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的。
那个时候的百家争鸣,也叫百子争鸣,因为这些“百家”的每一家都有一个代表人物,而这些代表人物都以“子”来命名。因此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他们所代表的思想,所取得的成就,真的超出我们的想象,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展现出中华文明的魅力。我们不妨就其中的三家作一个简单介绍,由此可见一斑。
首先看一看墨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子,他名叫墨翟(读迪音),大约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390年。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的杰出思想家、军事家,其核心理念是“兼爱”,“尚贤”、“节用”,“非攻”,这些人们都很熟知。但墨子还是一位科学家,在几何学、光学方面也有重大建树。比如他把圆定义为“中同长也”:中,即圆心,同长即半径,圆就是与圆心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应该说,这比起欧几里得创立几何学还要早几百年。墨家与儒家齐名,有“非儒即墨”的说法,与儒家共称为“显学”,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名李耳,字聃(读单音),大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按照这个说法老子整整活了一百岁。老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核心思想是“朴素辩证法”和“无为而治”,这些理念贯穿在他的著作《老子》,后改名为《道德经》中。《道德经》上下两册,共81章,约五千字,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据说仅排在《圣经》之后。这本书阐述的中心议题是“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用”。最著名的两句话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最崇尚自然,把自然规律称为道,把道看成是最高法则。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其核心思想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富国强兵。所以秦始皇看到他的文章后,相见恨晚,不过遭到李斯的嫉妒而被毒害,仅47岁(公元前233年)走完了他的人生。韩非子很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比如有一篇寓言,讲的是卖矛和盾的人,一方面吹嘘自己的矛多么锋利,另一方面又吹嘘自己的盾多么坚固,于是就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个疑问,产生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总之,在那个时候,人们都在探讨自然,探讨社会,探讨人生,各人都不遗余力地宣扬自己的见解,并拥有各自的一大批粉丝,自成一家,这就是百家争鸣。不过,最后获得胜利者却是儒家。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孔子,被列为世界著名历史人物第一人。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爱人。到汉朝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了中国的儒家文化体系。延续几百年的百家争鸣到此也基本结束了。
应该说,儒家对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中国的儒家学说与中国的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扼杀了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过去一、两百年,中国出了很多国学大师,却没有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科学家,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遗憾。我以为,如果百家争鸣能够在中国一直延续下来,那么近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一定不会落后于西方,西方列强也不敢在中华民族的前面耀武扬威。
老鲁于三月十二日(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