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话说中国之七:《中国的科举》

2021-04-02 09:53 作者:世界风云谈  | 我要投稿

作者:老鲁

谈到中国历史,有一个话题是不能避开的,这就是中国的科举制度。虽然我对世界历史知之甚少,但我敢肯定,科举制度是中国的特产。

说到科举制度,中国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对科举制度有一个误解,以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科举考试,是一种教育考试,就如今天的高考一样。实际上,科举制度不是教育制度,而是一种选举制度,所以科举考试不是今天的高考,而是选举考试,相当于今天国家招聘公务员的考试。国家通过科举考试,就是为了发现人才,国家的官吏,就从科举考试获得成功的这些人中选取。

人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误解呢?我以为是因为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当官这三个东西联系在一起,一个人要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当官的资格,就必须读书,没有十年寒窗是不行的。另外,科举考试到后来形成了四级,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也让人们联想到现在的初考、中考、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因此,人们就误以为科举考试是教育考试。

但是,一个不能不承认的事实是,作为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却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突出的例证,就是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的劝学名言,还有“学而优则仕”的经典语录,在中国家喻户晓,人人为之奋斗终身。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把科举考试看成是教育考试也是有道理的。

科举考试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发于唐宋,盛于明朝,终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5年),前后整整1300年。那么在隋朝以前,国家的官吏是怎样产生的呢?查阅资料可知,晋朝的时候是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取官吏的。所谓中正,都是地位显赫的官员,他们被皇帝任命为某个地方的中正,职责就是对地方推荐的人进行评定。评定的标准有两条,一是个人的才能、学识和品行,一是他家庭的背景。根据当时的评定惯例,给每个人按照三等每等三级共九品打分,然后记入国家人事管理档案,作为官吏的后备队。以便随时补充到官员队伍中去。这样的官吏选拔制度称为中正九品制。

这种制度有其一定的好处,但弊端非常多,普通老百姓可以说完全没有机会进入国家官吏选拔中去,因为他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也进入不了被地方官员推荐的人选中。比如在晋朝后期,官吏的选拔基本掌握在王、谢几个大家族的手中,所以有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的感叹。在实行中正九品制的制度下,大批真正有才能的人,没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机会。因此到隋朝时,皇帝决定改变这个制度,先是设立志行修谨与清平于济这两个科,后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选取官员,科举考试就这样应运而生。 科举考试,意思就是分科取仕,朝廷设立若干分科,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写一篇关于国家治理的文章,看看你是否具有治国的良策和见解,称为试策。只要你的文章确实为国家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你就可以被录取,录取者就被授予进士称号,即可以进取爵禄了。相对于中正九品制,这样的科举考试为全体老百姓打开了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大门,毫无疑问是国家人事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创新。

随着国家朝代的更迭,科举考试也不断变革和完善。唐朝时的常规科举考试的科目达到五十多个,涉及方方面面。宋朝重文轻武,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众多学子的理想,苏东坡兄弟二人就同时考中进士,从而进入仕途。      

明朝期间,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县级为院试,考取者授予秀才;省级为乡试,考取者授予举人;全国为会试,考取者授予贡士;皇帝亲自命题为殿试,考取者授予进士。进士中的一甲头名为状元,次者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科举考试一般三年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所有读书人的追求,一旦金榜题名,就有说不尽的荣华富贵,可以衣锦还乡。所以,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

到了清朝以后,科举考试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特别是考场舞弊案层出不穷。同时,考试的作文也越来越死板,必须按照八股文的模式来写,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会落选。因此,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科举考试自然而然就瓦解了。

中国的科举考试能够存在1300年,说明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为普通老百姓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为繁荣中华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统计,中国科举考试出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举人。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也为许多国家效仿。西方人甚至把科举考试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不过,科举考试也存在非常突出的弊端,最主要的一点,我以为,是科举考试把中国的老百姓引入一个歧途,就是“读书为了当官”,就是“读书为了发财”,就是“读书为了光宗耀祖”,完全颠覆了教育的根本意义。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特别让人遗憾的是,曾经是唐朝科举的一个重要分科“明算”(相当于数学)、“明法”(相当于法学)等等,由于不能当官,特别是不能当大官,最后都完全被人们忽视乃至取消。中国的科举考试,几乎全部集中在国学上。自然科学被科举考试抛置一边,造成中华文化的重大缺失,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国家整整四百年。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之殇。

中国废除科举考试已经过去一百年了,但是读书当官、读书发财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消除。不过可喜的是,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全面的重视。有外国的一个机构研究说,中国的领导人,几乎全部是工程师出身,与西方国家领导人都是律师或经济师出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非常好的举措,是对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弊端的彻底否定。但愿,中国的教育理念,随着科举考试弊端的彻底否定也能够来一个彻底改变,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上来。

老鲁于二零二一年三月十日

话说中国之七:《中国的科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