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十二)凶危盈溢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尚书小嘉字文可
公元258年春,紧闭了半年的寿春城突然大门洞开,淮南军终于按捺不住,主动奋力一搏,试图向南突围。
淮南军已入死地,簇拥着大量攻城器具向司马昭的防线发起了猛烈的冲击,而司马昭对这一刻也早有准备,向着蒙盾靠近的淮南军不断发射飞石和火箭还击。这一场恶战足足持续了五六天之久,淮南军被砸死、烧死的兵士不计其数,连寿春城外的深壑都被鲜血和尸体填满。诸葛诞看不到溃围的希望,只好丢下无数被烧成焦炭的器械罢兵回城。诸葛诞知道,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这次失败,就意味着淮南军再也没有冲出重围的可能了。
眼看着寿春陷入绝境,粮草也即将用光,困在寿春城中的军民弹压不住,纷纷私自跳墙投降,几日之内,归降司马昭的人数竟达数万之多。这么多人的出奔离心,让寿春城内本就稀少的战力更加捉襟见肘,对于诸葛诞、文钦等人的斗志更是打击极大。眼看禁止叛逃已不可能,文钦干脆与诸葛诞说,城中的北方人不少家在中原,三心二意,现在只有吴人降心略小,稍微可靠。既然如此,不如将城内的北方人全都赶出节省粮食,只留下吴军坚守。这样的建议理所当然受到了诸葛诞的怀疑和拒绝,你让我把北方人全都赶走,只留下你们的部属,这样的提案到底是何居心?文钦见诸葛诞在这样的关头仍然瞻前顾后怀疑自己,两人之前的新仇旧恨更加明显,最后居然闹得水火不容。
或许是诸葛诞觉得文钦的实力已靠不住,若有异心又无法收拾,在二人矛盾激化之后,居然先一步杀了文钦。当时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文虎正在主城旁的寿春小城中连同别部一起驻扎,闻知父亲的死讯立刻大惊失色。文鸯、文虎两兄弟思忖,现在寿春小城内不只有文家的军队,接下来诸葛诞一定会派人来围剿我们斩草除根,既然走投无路,只能不带部众,偷偷翻出小城向司马昭投降,以此乞求一线生机。

按理来说,文钦对于司马家而言罪不容诛,文鸯又有着吓死司马师的"光辉历史",实在很难想像司马昭要如何接纳文家兄弟的归降,在司马昭军中执掌军法的官吏也当即建议将二人立刻处死示众。然而,司马昭却在这个时候显露出了一代枭雄的胸襟和狡猾,表示对于二人以前的光荣事迹完全可以既往不咎,并且让他们带着几百人向寿春城内喊话劝降。文家兄弟可说是司马昭用来攻心最好不过的广告:连文钦的儿子都可以得到赦免,其他人又有什么好犹豫害怕的呢?
司马昭这一步棋,成了压倒诸葛诞的最后一根稻草。尚在寿春城内挨饿受冻的众人看见从犯无罪,不由得大喜过望,再也没有为诸葛诞效命的斗志。诸葛诞见状情知不妙,只好命令部分死忠的可靠将士在城墙附近严防死守,禁止城内之人出降。
但是诸葛诞如此作为,却让寿春城内的众人更加离心。为了检测攻心之策的成效,司马昭亲自来到寿春城头,替诸葛诞来检阅寿春守军的工作状况。然而,寿春城上的士兵见了敌军主将却视若无睹,握着弓弦一箭不发。司马昭知道,强取寿春的机会已经成熟,回营之后,中央军围困寿春的各路兵马擂鼓造势,一齐大举攻城,这时候的寿春军力量已经相当薄弱,很快就被司马昭攻陷城池。吴国一名叫于诠的小将见战况落到如此境地,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愤然道:"大丈夫奉命来解人危难,就算不能成功,又怎么能就这么束手投降!"说罢抛下头盔,逆着逃窜的人群而上,战死在乱军之中。其他失去了希望的寿春守军纷纷投降,而原为魏国叛将的唐咨,因此机会在投吴三十余年后得以受赦回国,其后还曾为了司马昭的伐吴计划奉命造船。

诸葛诞见得大势已去,只得与少部分亲信一起突出寿春,想要跑到寿春小城再做打算。然而,诸葛诞似乎用光了运气,没能跑掉就死在了司马昭麾下将领胡奋的手下,自此,一时轰轰烈烈,牵涉到魏吴两国主力大军的淮南三叛终于落幕。
纵观"淮南三叛"整个过程,应该说,身为司马家姻亲的诸葛诞突然起兵,虽然并不在司马昭的意料之内,但也已早就做好了若有万一的打算。司马氏在魏国掌权三代,到了三叛前后,朝野内外,色彩显眼的反司马势力已经基本尽数扫清,魏帝、太后也都在司马昭的掌控之内,因此,诸葛诞虽然聚集起的声势比起毌丘俭更加浩大,但压力其实比起二叛只大不小。
诸葛诞对于这一点并非没有清醒认识,因此,他将希望寄托在了吴军身上,希望全盘让出淮南能够使得吴国接管扬州全境,自己从中也得以保全,但是仅仅如此,似乎还远不能解释诸葛诞这个司马倾向浓厚的两面派究竟为何要贸然反叛。本来没有性命之虞的诸葛诞,过高估计了吴国和孙綝的可靠程度,在指望吴军支援的计划落空后表现得更是愈发消极混乱,最终只能以一个难以定性的身份,落到了兵败族诛的下场。
而司马昭、钟会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了相当高超的心理战术,可以说是用尽可能少的代价,达到了最完善的成果。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对于此次司马昭使用的攻心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司马昭在这一战中的作为堪称"德攻",不仅达到了平叛的目的,更让异国之人感念恩德,叛逆之士心怀羞愧,这样的功绩堪称不世。在寿春陷落后,司马昭俘获了几百名诸葛诞所养死士,虽然诸葛诞其时已死,但这些死士依然拒绝屈服于司马昭。当年为了对抗曹爽,司马昭的大哥司马师也曾经养死士以备不测,按理来说,司马昭应该对死士这种特殊群体也有着一定的了解认识。在招降被拒后,司马昭颇为恶趣味地对他们进行逐一劝说,如果对方再加拒绝,就在其他人面前当众处死,之后再换下一人重复上述过程。然而,这些人的意志比司马昭所想还要坚韧许多,不但没有一人在死亡的威胁下屈服,反而相互勉励道:"为诸葛公而死,也算是没有遗憾了!"最后,诸葛诞的这些部下居然没有一人屈服,殉节殆尽。

顺带一提,虽然诸葛诞留在寿春的三族被尽数诛杀,但他已经嫁入司马家的女儿却得以幸免。三十年后的八王之乱初期,诸葛诞的外孙司马繇为了报外公诸葛诞的败亡之仇,诬陷文鸯为废太傅杨骏一党,居然将其论罪灭族,此为后话。

至于吴国方面,经此一役,孙吴的全家和朱家两位家主一降一死,损失极大,而孙綝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表现出的残暴昏乱,更让朝野上下怨言极大,孙綝本就不高的人望更受折损。在此打击之下,孙綝理解了当年诸葛恪的处境,也开始和他采取相同的作为:对于来自朝堂的压力采取逃避态度,每日借故不朝,同时利用权限任命几个弟弟把控住宫城内外军权,试图强行握住烫手的大权。看见历史如此相似,孙亮感觉到,或许铲除权臣,上位亲政的机会马上就要来了。
一日,孙亮秘密召见了全公主孙鲁班。这位年仅十五六岁的小皇帝,面对这位政争老手姐姐毫不畏惧,详细盘问当年孙鲁育遭到冤杀的事实。孙鲁班叫苦不迭,这时候损失了大量部曲的全家已成平阳之虎,连小皇帝孙亮都可以抓住要穴将上一军。然而孙亮真实的目的,并不是要将全家搞垮,孙亮告诉孙鲁班,现在全家危若累卵,若想安稳,只有扮演起当年孙峻的角色,和皇帝联手一同搞倒权臣孙綝。虽然孙亮这招软硬兼施用得极为稚嫩,但孙鲁班知道,孙亮所言并不是危言耸听,全家虽有不低的政治权力,可他们赖以生存的部曲实力却被孙綝搅得七零八落,随时都可能成为他人的鱼肉,而最有可能对全家出手取此权位的,毫无疑问就是权臣孙綝。事已至此,孙鲁班只好与孙亮联手,一同对抗孙綝。
接下来的故事,说法就变得颇为暧昧:孙鲁班面对孙亮的质问,将罪责全然推诿到了朱据的两个儿子:朱熊、朱损的头上,孙亮因而命令丁奉前去将这二人就地处决。孙綝听闻此事,亲自入宫劝阻孙亮,然而孙亮却相当果断,还没等孙綝反应过来,就已经拿下了朱熊、朱损的人头,因此,孙綝与孙亮的矛盾也更为激化突出。
朱、全二家的恩怨之深基本路人皆知,而朱家之前结好孙綝,事实上也在无意中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孙亮、孙鲁班挑这二人开刀似乎并不无端。稍微细心一点就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桩颇为微妙的疑案。诛杀朱熊、朱损的罪名,可是和"朱公主"孙鲁育的死直接关联的,难道说嫡母被杀还能怪到儿子身上不成?
因此,笔者认为,通过这起事件,可以大概推测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一,朱家和孙綝的合作同盟关系藕断丝连,并不能随着朱异一人的死痛快切断;其二,朱家在朱据被杀后,政治处境异常艰难,如果说孙鲁班的指控不是无中生有的诬陷,那么朱家其他人为了生存,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是默许了孙峻、孙鲁班对孙鲁育的迫害。
孙綝得知朱熊、朱损二人死讯,开始对这位初生牛犊一般的小皇帝感到棘手,而孙亮也认为,自己通过这次斩首行动摸清了孙綝的底,秘密召见国丈全尚之子全纪,打算对孙綝实行武力诛灭。君臣二人密议定计之后,孙亮对全纪千叮万嘱:你的母亲是孙綝的堂姐,回去一定要让你的父亲对她保密,这件事情千万不能让她知道!
然而全纪告诉了父亲全尚今天的君臣密议后,孙亮的叮嘱却被这位国丈大人立刻抛到了脑后,回身就告诉了自己的妻子,你们家孙綝马上就要被皇帝天诛了,自求多福吧!
全尚之妻听说之后吓得不轻,立刻连夜派人向孙綝秘报了孙亮的计划。孙綝得知孙亮、全尚要围攻自己,即刻抢先一步袭击全尚,同时出动人马,打算武力逼宫,做一次困兽之搏。到了第二天早晨,吴宫已经被孙綝的部下从里到外团团围住,同时,孙綝也召集来了吴国百官,武力胁迫他们与自己一同联名施行废立,尚书桓彝不肯屈从,被孙綝当场杀害。吴国群僚无计可施,只有乖乖在孙綝准备的表折上签名,前后不过一晚时间,小皇帝孙亮居然就从皇帝变成了"会稽王"。
这时候的孙亮得知事泄的缘由,气得七窍生烟,带弓上马想要和孙綝拼个鱼死网破。这时的孙亮已经出离愤怒,呼喊道:"我是大皇帝的嫡子,在位已有五年之久,这群逆贼怎么敢和我作对!"孙亮身旁的近臣和乳母不忍看见皇帝送死,围在孙亮身旁苦苦相劝,这才勉强将孙亮阻止。
孙亮与孙綝僵持了两天,其间粒米未进,最终无计可施,只好投降。在出宫之前,孙亮曾经想要召见全纪质问,然而全纪认为自己有负重托,无颜面对孙亮,最终因羞惭而自杀谢罪。一个颇为黑色幽默的事实是,因被权臣弑杀而出名的魏帝曹髦,死年尚在孙亮被废的两年之后,如果孙亮真的出宫讨伐权臣而死于孙綝之手,那么作为第一个典例而被后人熟知的,可能就是比曹髦更早的孙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