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永德·大雪山·20181013


花纹有点独特的幽灵蛛,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地区。考虑到本属大部分种类分布于非洲,本种很可能像青葙一样,由非洲扩散到其他大陆。
与其他的幽灵蛛一样,本种喜欢栖息在阴暗的墙角缝隙处,很好地适应了人类建筑。

路边偶尔可以看到的中型蝽,颜色鲜艳。我在云南记录的个体似乎与东南亚的个体稍有差异,但应该不至于变成两个种。
异蝽科种类不多,形态一般比较独特,很容易凭借气质分辨。

种名存疑,本种原记录于斯里兰卡至印度东部,我看到的标本图片和上图个体基本一致。
体型甚小,趴在褐云玛瑙螺背上搭便车。

前翅外线形状与国外记录的个体稍有不同,故而有出错的可能。
不常见的种类。分布于东亚的一部分暗野螟其实不那么黑,所以有时候看到腹部很长的野螟,即使不太黑,也可以考虑一下这个属。

存疑。东南亚记录的个体前翅的黑色斑纹比上图个体粗而模糊,但整体走向和位置没有区别。
斑纹较为独特,不容易与近似种混淆。
以后有可能会移到其他属,不过它现在还是美苔蛾。

这个就是以前的巨大蚊亚属,体型极其硕大。完全伸展开的雌性个体可能比普通人的巴掌还要大一点。
腿节末端有棘刺,故名。
这个属的资料多有佚失,现在已经不容易定到种了。

分类地位有争议,有人觉得本属应该是摇蚊属的亚属。
当地常见的小型摇蚊,雌雄触角不同,图为雄性。无论雌雄,摇蚊都不咬人。

这位更是重量级。
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室内蚂蚁之一,体型娇小,喜欢甜食。你在床头放点蛋糕,它闻着味就来了。
作为火蚁族的一员,小家蚁的屁股上也有蜇针,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其蜇针无法穿透人类的皮肤,但偶尔也能打出一点伤害,所以没事还是不要摸。

极其不常见的种类,形态独特,易于辨认,但有几个分类关系比较远的近似种,比如粗糙金褴伞等。
目前没有可食性记录,考虑到磨菇属基本都没有毒,这个大概,可能,也许,能吃。不过还是不建议尝试,因为长得像它的某些种类是不能吃的。

原产亚洲热带地区的高大草本植物,美洲引进以作青贮饲料。
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虽然也能做青贮饲料,但选育它们的初衷是尽可能多地获取淀粉(而不是纤维素)。因此,用粮食做青贮的性价比不一定比得上杂草。
然而,用粮食做青贮也有优点:一旦感觉粮食可能不够吃,就能把原本用来青贮的作物改成正常收割;相应的,如果收成太好,一般粮食也可以转作青贮。这种策略以牺牲上限为代价保证了下限。

叶下珠科植物,虽然名字很甜蜜,但它其实有毒,尽量不要吃。
在国内偶尔用于中医药。国外有人做实验说这东西对虾有剧毒,不知道这个结论有什么意义,总不能拿这玩意坑害养虾的邻居吧。

当地人种在门口的咖啡。商品名叫小果咖啡/小粒咖啡,据说是几个栽培咖啡属物种中质量最好的,也是最主要的栽培物种。栽培其他种类的主要原因是本种的抗病性比较拉跨。
不同种类咖啡的简单区分方法包括果实大小、形状,叶形、侧脉数目等,如果只给我咖啡豆,我大概分不出来。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