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摸鱼高薪员工”,谁敢收购育碧?
经历了2022年“大跳票”,寄予厚望的免费氪金游戏悄无声息关服再到3A大作销量暴跌,育碧营收大降,严重影响到了育碧后续的公司运营和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几度和想要收购育碧的公司抗争的育碧主动对外寻求收购者,接触了不少大型游戏厂商和娱乐业巨头。但是略微了解一些育碧的游戏媒体和玩家都知道育碧寻求收购大概率不可能成功的,因为没有那家企业愿意收购已经没有多少价值的育碧了。
育碧全球有近40家工作室约2万名员工,制作游戏相关领域的人才都有,且都是相对高薪。育碧一贯的发展战略就是找到新的发展点就扩招,又因为企业性质,哪怕小范围裁员都很难很困难不大可能。在战略失败后,除非员工主动提出离职,不然育碧差不多就高薪养着这些人才“摸鱼”上班了。近年育碧的纯利润大致是营收额的二十分之一,远低于行业平均标准。要知道育碧每年都会同时做几个大项目,游戏也会一次性出几个,营收额和利润还相对低,外部投资者很少有愿意投资的了。育碧内部管理层臃肿混乱,项目管理能力差,在业界都是很有名的。一个游戏从立项、制作、成品宣发,现在的育碧会一拖再拖、一改再改,需求时刻变化着。一个项目做到一半改需求加预算,做完了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不能宣发再加预算,现在育碧游戏“跳票”延迟发售已经是常态了。
育碧有很多人才,但很多都得不到重用,管理层时刻都在争斗。很多人才如果愿意“躺平摸鱼”不求管理层职位,在被育碧成功聘用后很容易拿高薪做少事,很多人才就这样混着日子。这么多年过去,管理层内斗混乱、项目组管理差、员工“摸鱼躺平”差不多成为了育碧的企业文化,除非出现大规模人员变动和裁员,不然基本上不可能扭转此时育碧面临的局面。哪怕有资金巨头收购了育碧,短期内可能可以看到一点收益,但长期就要不断投钱亏损或是勉强维持收支平衡了。
法国育碧的企业性质和文化就决定了育碧不会同意收购前或被收购后大规模裁员,2万名拿着高薪的“躺平摸鱼”员工又有那个想要赚钱的企业容许呢?虽然育碧有很多影响力大的IP,但源源不断会增加的项目预算和员工薪资,也足以让大企业们望而却步了。
过去也发生过几次娱乐业巨头想要收购育碧,虽然过去那些想要收购育碧的企业收购路径不是那么美好,想要通过利用资金优势抬高股价收购股票,以期在董事会票数占游再全面收购育碧。就在育碧快要收购完成的时候,被育碧利用舆论和政府层面压力叫停,但有先例在,想要收购育碧的企业们也多多少少会有些顾虑。
育碧作为一个大型游戏厂商,并购育碧是否会涉及垄断,也是那些企业巨头们需要考虑到的。成功收购育碧后,育碧如果发展还是原样,企业还有遭受不少来自媒体和玩家的负面舆论压力。对于大企业来说,收购育碧固然好,可以获得不少有影响力的大IP,但同样收购后也要面临来自育碧内部和玩家的压力。更重要的还是还可能在不能被裁员,2万名“摸鱼躺平”领高薪员工基础上还要增加的员工的总体薪资预算,没有那个大企业原因多花钱。
育碧谋求外部并购的想法大概率要失败了,对大企业来说,收购育碧是付出大收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