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阳演化阶段

2023-01-12 23:03 作者:Gliese_229  | 我要投稿

太阳演化阶段

星云(由超新星爆发形成,可能和两个中子星相撞有关) 原恒星(通过释放引力势能发出能量) 主序前星(包含林轨迹-亨耶迹,林轨迹时期完全对流,亨耶迹发展辐射核,而且主序前星后期就可以烧氕)(会出金牛T星) 主序开始(恒星100%能量由核聚变提供而不是坍缩释放引力势能) 主序星(核心H燃烧)(包含升温段和降温段,没本质区别,就是产能率不同的体现?)(太阳这种质量的恒星主要是pp链提供能量,也有少部分是CNO循环,而且不可以忽略不计) 垂直分支(对于太阳极不明显,原理是对流核退缩到氢燃烧源以内) 亚巨星分支(核心H耗尽,壳层H慢速稳定燃烧)(恒星膨胀是核聚变产生的热能变成了引力势能,然后恒星降温) 红巨星分支(会发生1DU,壳层对流深入核心,这是壳层H快速不稳定燃烧) 氦闪(处于电子简并态的He爆燃,而且开始氦闪的地方是核心中偏外的位置,值得深究(据说和什么中微子有关)实际上包含了大氦闪和数次小氦闪,从外到内氦闪,规模一次比一次小,直到He核完全解除电子简并。恒星只要一氦闪就会从红巨星支尖端极速坍缩变成水平分支星/红团簇星) 水平分支/红团簇星(核心氦燃烧阶段,主要发生3α和4α反应) 喘息脉冲(核心氦燃烧晚期发生,由于这种质量的水平分支星包层较厚,就极不明显) EAGB (核心He耗尽,壳层H/He混合燃烧,EAGB晚期壳层H不烧了?) TPAGB (壳层H燃烧+He爆燃,原因是壳层H燃烧导致He层变厚,厚到一定程度He层就可以发生壳层氦爆燃,然后内部热能传递到外部导致包层膨胀,后又因为“没能量”了就收缩,如此反复,就是TPAGB,而且每一次TP都会导致一次3DU)(会出米拉变星) LAGB(早期坍缩阶段,在TPAGB和原行星状星云之间,温度低于5000K,会出金牛座RV型变星) 原行星状星云(中心星温度在5000K~30000K。恒星H包层几乎无了,不透明度极低,恒星坍缩) 行星状星云(中心星温度超越30000K,可以电离周围的星云了,光谱型为P[Ox] 室女座GW型变星(中心星温度超越60000K,光谱型为P[WCx]或P[WOx] 极晚期热脉动(恒星的垂死挣扎,是恒星的壳层He爆燃,这个事件可能发生) 碳氧白矮星(恒星彻底停止核聚变,这是恒星的余烬,它会慢慢冷却) 黑矮星(冷却之后的白矮星,关于白矮星/黑矮星的温度界定有争议) 质子衰变或铁星(这两种结局都有可能,这是天文学和宇宙学的未解之谜)

太阳演化阶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