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共32讲 2019年秋

2019文学理论(待续)
第四部分——文学与文本
一、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与审美问题
提出问题:文本中通常最吸引人们的是情节,具体是什么样的情节?
例如:故事情节进入到必须做出抉择的两难境地中,会吸引观众
→推导:两难性情节会吸引人
一个好的故事,往往会创造出两难境地
例一:《美女还是老虎》
国家法律规定,谁若被怀疑有罪,就要在竞技场中选择抱得美人归还是被老虎吃掉
公主爱上了一个平民,但法律规定,公主不可与平民结婚,国王想杀死他,大臣献策出让国王给平民设置选择
一天,平民男青年被带入竞技场在两道门中选择(一个是美女女仆,一个是老虎)
此时,公主在看台上观看,其也获知到两扇门后是什么(两难设置在公主),她要么看着心爱人之死,要么看着心爱人与别人结缘
公主给平民男青年指向右边的门,公主随后离开,小说结束(两难设置在读者)
→两难境地被层层升级,最终的两难被设定在读者,两边都是不同程度的毁灭
→两难的体现(两人的信任程度)
- 公主的选择是什么?
- 男青年信任公主吗?
例二:《儿子的大玩偶》
20世纪60年代台湾,主人公名为昆树,男
昆树无工作、无所事事,一天,他的老婆怀孕了,昆树不得不出去赚钱,工作内容是:假扮小丑为公司做宣传。一方面昆树有极强自尊心,但工作又会被嘲笑
随后工作变成骑三轮车宣传,但自己的孩子见到昆树,却嚎啕大哭,因为出生以来孩子见到的昆树都是小丑的模样
结尾,昆树又一次化成了小丑
→卑贱的生活还是家庭的爱?
(一)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
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现实生活的过程
1、叙事视角
例一: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人物分别名为苏、琼西、贝尔
贝尔身为画家想要画出伟大的作品
琼西生病,说当窗外的叶子落完后,我大概会死。但琼西第二天没有看到叶子落下,心情变得乐观,但随后的几天叶子还是没掉,心情变得好转,病情也好转
结尾,苏告诉琼西,贝尔死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贝尔画了叶子,但因此患上肺炎又因为年老体衰,随后逝世
→视角:读者和琼西一样都不知道叶子是画的,产生反差,但以贝尔的视角的震撼感会减弱
例二:茨威格《看不见的珍藏》
一个老人毕生爱收藏名画,但在世界大战后老人双目失明,只能每天抚摸画
在发生通货膨胀后,变卖家产仍然不能维持生活,家中的妻子儿女只能将画卖掉,将名画替换成白纸等替换品
一天,一个商人得知老人喜好收藏名画,再与老人交谈后,老人同意将画出手,但老人家人将事情经过告知商人
……
→视角:茨威格使用商人的视角
例三:金庸《神雕侠侣》绝情谷
杨过与小龙女身中情花之毒(想起爱人就会全身发痛且无解)
在小龙女决定跳崖时给杨过写下十六字,请杨过十六年后再会,后跳崖自杀
……
杨过等待十六年的约定,十六年后,只要太阳没落山,就还有希望,开始逐日,在太阳落下后,杨过的心同四周一样死寂
→视角:读者比杨过知道的信息多,使读者对杨过产生同情感
(1)叙事者、作者、人物、读者
(2)人称:第一、第二、第三
人称的切换
下列作品中运用此手法使故事叙述不知不觉间视角发生切换
例四:高行健《母亲》
以“他”代“我”、以“我”代“你”→对自己审视
例五: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我”知道事件,叙述时将读者读者放置在第一人称
例六:康拉德《黑暗的心》
首先是“我”,再是引诱非洲土著人视角看汽船,后再使用全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