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借鉴美军,现在借鉴好莱坞,盘点咱们的那些PPT武器(电磁枪炮都搞出来了?)(
接上一篇文章,咱们继续盘点那些外国搞PPT,咱们给造出来的装备:电磁炮、高超音速导弹、05式两栖突击车、歼-20
蜂群无人机

顾名思义,就是像蜂群一样的无人机,由几十甚至上百架小型无人机组成的编组互相配合执行任务。相比于传统的飞行器,蜂群单个目标微小,机身尺寸可以做到一部智能手机大小。无人机集群在进行攻击时,防空系统对单个目标的识别、瞄准、锁定都十分困难。这类无人机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并在机身上广泛使用复合材料,这使其电磁信号特征微弱,拦截困难。这种超小型的无人机蜂群可以携带不同的传感器进行非常详细的渗透侦察任务。

另一方面,无人机集群作战低耗高效。运用无人机作战,可以节省资金、减少人员伤亡。挂载了炸弹的无人机集群,总成本要比导弹低得多。现在用于模拟作战的无人机,单价也仅为万余美元,而一枚导弹的成本则高达上百万美元。而且,拦截一架无人机的成本并不比拦截一架普通飞行器的成本低。比如2018年的时候,俄罗斯驻叙利亚军事基地遭到了13架无人机组成的机群的攻击,据俄罗斯国防部声明,进犯的13架无人机全部被拦截。其中7是架被铠甲-S防空系统击落,但是为了击落着7架无人机,共消耗了50枚导弹和近万发炮弹,折合费用大约1700万美金,而每架无人机最多2000美金。拦截这一次花这么多钱,虽然不排除俄军拿这玩意练手的可能,但真实花费也不会低到哪里去,用炮弹拦截吧,精度不高,几发炮弹出去也不比无人机便宜多少,拿导弹打更贵,但你又不能不拦。试想一下几百架挂着炸弹的无人机一窝蜂扑向敌军,而敌军要花大价钱拦,还不一定都能拦下来。

蜂群无人机的概念由来已久,记得好像是2017年(也可能是2018年),美国进行了一次无人机“蜂群”作战的实验,当时也是引发了广大军迷同志们的关注。咱中国的无人机技术是一点都不落后美国的,这些年也一直都有蜂群实验的消息,最近,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展示了一段视频,显示该单位开展了陆空协同固定翼无人机“蜂群”系统的相关试验试飞工作。(关于无人机的有点多,就先写到这里吧,其实蜂群也还在实验,但是无人机送饭和送弹药现在都是解放军的常规操作了)
歼20(2.0升力系数)

美国在研发F22时大肆吹嘘说F22的升力系数能达到2.0(升力系数衡量飞机气动性能的一个参数),2.0的升力系数是很难达到的,即使是当时世界顶尖的三代机苏-27升力系数也不过1.6。中国在研制第四代战斗机时对标的就是F22,而且咱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并不弱于美国,因此四代机也是朝着这个指标努力的。但歼20造出来以后又发现,美国是在吹牛F22在正常情况下升力系数根本达不到2.0。(高机动性是四代机的指标之一,我觉得不管什么指标,其实能满足作战需要就是好的)
高超音速导弹

高超音速导弹一般指飞行速度大于5马赫(五倍音速)的导弹,它的特点就一个字“快”快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款武器能够拦截。这款武器依旧是美国先搞得PPT,但是直到现在都没有什么确切的消息表明他们搞出来了。反观咱们和俄罗斯,俄罗斯是早早的都装备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而咱们的DF-17不用多说了吧。其实美国一直搞不出来,是因为发动机的原因,美国一直在研发超然冲压发动机,而咱们的高超音速导弹用的是火箭发动机,超然冲压发动机比火箭发动机确实高了一个档次,但是再厉害的武器也得造出才有用不是吗。另外,据外媒消息,中国的超然冲压发动机的研发已经走在美国前面了,先不管消息是否属实,可以确定的是,DF-17这样装备火箭发动机的高超音速导弹其实是过渡装备。
电磁炮
电磁炮轨道炮是利用电磁力产生动能推进弹丸的动能杀伤武器,电磁炮轨道炮利用电磁场的作用力,其作用的时间要长得多,可很大程度上提高弹丸的速度和射程。电磁轨道炮是法国人维勒鲁伯于1920年发明。二战中,德国汉斯勒博士开展了对电磁轨道炮的全面研究,可以说历史并不短了。美国一直在研究这玩意儿,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本来设计的就是搭载电磁炮,但是直到现在电磁炮也没有消息。

而中国的电磁炮,没有什么确切的官方消息,不好说呀

05式两栖突击车

当时美国研制的 AAAV两栖步兵战车航速最高可达46千米每小时,但是最后放弃了。中国军工科学家按照AAAV的思路研发发现AAAV的发动机达到了2700马力(好家伙,大力飞砖啊),而当时中国根本找不到这么大功率的发动机,没有发动机,那就只能从设计上解决这个问题了。中国军工科学家们开创性的设计了角度可调整的滑水板、可收放式履带、翼型尾板等设计,让05式的航速突破到了25千米每小时,而现在最新的05是最高航速能够达到近30公里每小时,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两栖车辆。(纪录片《军工记忆》第二季第3集讲的就是这个,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