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学习报告01:系统思维与分析思维
【前言】
前阵子我介绍过群里关注点的变化,从国际关系转向国内问题,现在转向全人类的未来。现在看来,恐怕并非完全是某种自觉,而是被大势裹挟着的觉醒。大约从9月底起,我比较明确地意识到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借了书看,后来又买了书,但目前为止第一章还没看完(总算看完绪论了啊!)。有意思的是,我手头的工作也和系统论有相当大的关系,于是乎实践经验反过来促进对理论的理解。前一阵子三联书店推出耿侃的新书《时间与确定性:东方复杂性思想引论》,1月1日那天有空听了一下讲座,有一些思考。现在应该可以做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笔记了,那就尝试写一个。
【正文】
什么是系统?系统就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但注意,这个整体并不是部分的简单堆叠,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这种联系不会出现在单一的部分中。举个例子,液体水是由诸多的水分子组成的,但是液体水中存在分子间的氢键,这种氢键相互作用(联系)并不单独存在于任一水分子中。所谓系统思维,就是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这种整体中才会存在、部分中不存在的东西,而不是随意地忽视他们。这与马哲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很大相似性,是否完全一致我未考证。出于个人习惯,“部分”和“整体”下文分别替换为“子系统”和“(总)系统”。
15世纪下半叶,近代科学星期,自然科学进入“分析的时代”。所谓“分析”,就是分而治之,将系统拆分、切割为子系统进行研究。科学作为一个系统就有多种分类,目前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再进一步细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大气等和哲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等。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这种拆分、切割是必须的,因为拆分、切割减小了系统的规模、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使一些相对而言复杂的问题有了被研究的可能性。在历史上,这表现为科学的突飞猛进,并凝结为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
具体说来,“分析”是一种怎样的方法呢?以三段论为例,基本流程是:确定研究对象属于哪个子系统(小前提),找到(旧有的或者新发现的)该子系统对应的普适的真理(大前提),完成一次判断。于是乎,只要研究透每个子系统、找到他们的普适真理,就一劳永逸了。
如果用系统思维思考,三段论至少有两个问题。首先,分类是基于集合论对事物进行一次归属,要求一个对象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集合及其补集中。现实中想要做到“非黑即白”不一定容易,往往有第三种可能,极端的如量子比特竟可以同时表示0和1,这就使得三段论无法完成。更不要说集合论有其内生的问题,至今没能正面回应“罗素悖论”(通俗表述是“理发师悖论”)。其次,子系统之间本来是有联系的,但拆分、切割的方法把子系统孤立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模拟其他子系统对目标子系统的影响,但终究是无法完整地复现这些影响的。于是,在目标子系统中是对的可能在总系统相应部分却是错的,在目标子系统中不存在的可能在总体系相应部分却是存在的。这些年所谓“会诊”、所谓“跨学科研究”,无非是试图把被机械拆分、切割开的总系统重新整合起来,以期获得研究单一子系统无法获得的发现。
以上通过对比说明了系统思维和分析思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代的”系统思维学科是建立在对分析思维的扬弃之上的,尤其我更多是跟随教科书学习,不可避免地对分析思维进行了大量批判;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理性的全盘否定或放弃,而是对理性的发展。而理性本身,也有其他问题。下一次,也许该报告“标准化与多样化”。
【后记】
在现实生活中,三段论还有一个问题,为了不影响正文的逻辑放在这里。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前提是很少的,常见的多是一些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大前提,而很多人并不能(或者不愿)很好地界定适用范围。如果我们把三段论看成一个函数,滥用大前提就相当于给函数输入了一个超出定义域的自变量。三段论对此一样会有输出,但超出定义域的自变量带来的输出毫无意义。于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推理就变成了诡辩的技巧。
本来还想讲讲从产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标准化到多样化的,斟酌再三,觉得目前认识不足,并不能讲好,那先这样。写文章就是这样,哪里不对劲自己先难受,倒逼着捋清思路。最近身心俱疲,站桩倒是很舒服,以后要坚持。
2021.01.01-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