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单纹似鳡的生态及濒危原因

2023-08-11 12:34 作者:红色哲罗鲑  | 我要投稿

研究简史及学名问题:

  1904年法国人Vallant根据在越南谅山采到的标本,命名为Luciocyprinus langsoni。1932年林书颜根据采自贵州的标本,命名为Fustis vivus①。1935年张春霖根据在云南采到的标本,命名为Barbus normani。伍献文(Wu 1939)根据在阳朔采到的标本,成庆泰(Cheng 1949)根据在异龙湖采到的标本,各自作了形态描述。

  建国后,伍献文等(1977,1979)根据在龙州、桂平和异龙湖等地采到的标本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等(1981)在《广西淡水鱼类志》中根据在昭平五将、象州和上思平福等地采到的标本,各自作了较详细的形态描述①;前者因形态类似鳡 Elopichthys bambusa,将似鳡作为中文名,后又进行了生物学调查。1981年林云瑞对似鳡对食鱼习性的适应性状作了比较研究,是一篇在形态、解剖方面比较重要的文献①。

  1983年瑞典人Kottelat根据模式标本,再次作了形态描述,并提出长期被作为似鳡学名的F.  vivus与B. normani都是已经被埋没近80年的L. langson的次异名。1986年崔桂华和褚新洛对似鳡属的系统地位进行了研究,并根据采自勐嵛的标本,经比较后,命名为细纹似鳡 L. striolatus。郑慈英(1989)在《珠江鱼类志》中,褚新洛和陈银瑞(1989)在《云南鱼类志》中,乐佩琦等(2000)在《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鲤形目(下卷)》中,各自根据采自龙州、百色、柳州和阳宗海、异龙湖、朴远江等地的标本,各自作了较详细的形态描述。后二者因该种体侧沿侧线有一条粗黑纹,将单纹似鳡作为中文名。

① 使用F.  vivus作为学名的。

单纹似鳡模式标本,1902年5月—1903年2月间Vallant采自越南谅山西江支流宋基孔江,体长79.0cm;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7]。

分类:

  似鳡虽形态和习性都类似于鳡,但分类上相差甚远。关于似鳡属的亚科隶属关系,(Lin(林书颜)1933)依下咽齿2行,将其归入鮈亚科 Gobioninae,(张春霖 1962)依背鳍条数有7,将其归入雅罗鱼亚科 Leueiscinae。(伍献文等 1977)认为下咽齿应是3行(第一行单个齿象挤到第二行),而非(Lin(林书颜)1933,1933)所记的2行,并将其归入鲃亚科 Barbinae。之后(林人瑞 1981)、(陈湘粦等 1984)对骨骼结构的研究和(崔桂华,褚新洛 1986)所列的另外5点特征也证明了该说法,第三者还指出只有分枝鳍条划分亚科的意义,故(张春霖 1962)为误分。(Lei Yang et al. 2015)依系统发育和多倍体研究,将似鳡属归入鲤亚科 Cypriniformes、鲤族 Cyprinini。考虑到形态结构,笔者仍支持鲃亚科的观点。

形态:

单纹似鳡 Luciocyprinus langsoni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第二集)》。

  别名:似鳡、拟鳡、单纹拟鳡、鰷。地方名:墨线鳡(广西)、竿鮈、棒子鱼、棍子鱼、线鳡、红尾鳡、香花鳡、鳡条鱼;杆条鱼(云南)。

  标本全长7.0—90.6cm、体长5.7—79.0cm,采自中国广西百色、龙州、象州、柳州、昭平五将、上思平福;云南阳宗海、富宁剥隘、补远江、异龙湖。越南谅山*。

  D(背鳍条) iv—8,A(臀鳍条) iii—iv(?)—5,P(胸鳍条) i—14—17,V(腹鳍条) i—ii—8—10。鳞式 90 12—17/ 6—10—V 104,背鳍前鳞 32—40,围尾柄鳞 24—36。外侧鳃耙 11—14,内侧鳃耙 11—17。下咽齿3行,1·3·4—4·3·1。脊椎骨 51—54。

  体高占体长的14.7—20.0%,头长占体长的22.0—30.3%,尾柄长占体长的16.9—20.0%,尾柄高占体长的6.4—9.1%。吻长占头长的29.4—37.0%,眼径占头长的12.5—26.3%,眼间距占头长的19.2—41.7%。尾柄高占尾柄长的33.3—55.5%。

  体修长,呈圆棒状,背鳍后稍侧扁,腹圆无棱。头较长,大于体高,吻尖似锥形。口端位,口裂极深而宽平,上下颌近等长,末端达到或稍超过眼前缘。唇较肥厚,上唇特宽厚,唇后沟中断,上颌内侧有凹陷,与下颌联合处内侧的一骨质凸起镶嵌;吻皮止于上唇基部。无须。眼大且较突,侧上位;眼间宽平,眼后头长为吻长的1.9—2.1倍。鳃裂大,鳃盖膜于眼后缘稍下方连于峡部,峡部中央有深沟向前直行于鼻孔下方的腹面。鳞细小,圆形,覆盖体表,无裸露区。侧线完全,入后稍弯伸达尾柄中央。背、臀鳍基均具鳞鞘,腹鳍基外侧具一狭长腋鳞。

  背、臀鳍均无硬刺,外缘内凹。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长且细软、后缘光滑,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胸鳍、腹鳍及臀鳍均较短,近等长,末端尖,远不达腹鳍。腹鳍起点与背鳍相对或稍后。尾鳍长,分叉深,两叶末端尖。

  鳃耙较细长,排列稀疏。下咽骨狭窄而坚硬,咽齿稍侧扁,顶端尖呈钩状,咀嚼面略倾斜。鳔大且粗长,2室,前室略小,呈长圆形,壁厚;后室长,末端尖细,后室长是前室的2.0—2.8倍。腹膜灰黑色,具很多细小黑点。

  鲜活时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银灰色略带黄,侧线及上方的2—4行鳞片排列成一条自鳃孔至尾柄的纵黑纹。背鳍后背面鲜红色。各鳍灰黑带橘红色。

  过去有将单纹似鳡与细纹似鳡混淆的情况,区分方法为前者体侧沿侧线有一条粗黑纵纹,侧线鳞90—104枚,背鳍前鳞32—40枚,下咽齿总数8枚,脊椎骨51—54枚。后者体侧在侧线以上有5—8条细黑纵纹,侧线鳞86—94枚,背鳍前鳞38—46枚,下咽齿总数9枚,脊椎骨58枚±。

* 模式标本。

年龄和生长:

  单纹似鳡生长较快且个体大,按鳞片推算,1—5冬龄个体体长分别为14.7cm、24.2cm、35.8cm、45.2cm、54.0cm,一尾6龄鱼体长60.0cm、体重2.25kg。最大体长可超过1m,体重15—20kg。

习性及分布:

  单纹似鳡为中上层凶猛掠食性鱼类,健游,常在中上层游弋,主动追击适口的其它鱼类。其幼鱼以浮游甲壳动物及鱼苗为食,全长35cm以上的个体几乎完全吃鱼类,也吃虾类。单纹似鳡身形修长,尾鳍叉深,尾椎骨达34枚,游动迅速。眼球大且突出,具双目视觉,可以更准确地发现和捕食猎物。上颌凹陷与下颌骨质凸起镶嵌,与鳡类似,可以固定猎物。头长为吻长的1.9—2.1倍,这与可以在吞噬猎物时保持正常呼吸的大鳃裂相关。其前上颌骨背支较延长,增加了与吻部背面的连接线,彼此嵌合紧密。近似方形的吻骨与左右前上颌骨嵌合,更增加了上颌的牢固性。其肠长为体长的0.6—0.8倍。可见其形态结构与其掠食习性是相适应的。

  单纹似鳡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河湖中,体长16cm以下的幼鱼多栖息于支流水流比较缓慢的湖湾或静水水体中。每年涨水逆流而上,退水时顺流而下。

  单纹似鳡主要分布于西江水系,红水河、柳江、郁江、桂江、右江、左江等支流也有分布。云南西南部南盘江水系的阳宗海、异龙湖亦有捕到,贵州南部和越南北部也曾可少量见到。

繁殖习性:

  单纹似鳡4龄性成熟,繁殖季在4—6月(5月为盛期),产卵场一般是有急流水的沙滩处,产卵时群游。产卵场具体位置不详,依捕到的个体看,可能在广西龙州、象州、百色等地和阳宗海。其中湖泊中雄鱼多于雌鱼。卵粘沉性,呈黄色,分批产于水底岩石、木桩等附着物上。

濒危原因:

  单纹似鳡肉质细嫩、个体大且生长快,是经济鱼类。在湖泊中,渔民会将捕到的雌鱼放生,以此吸引雄鱼群。在云南,异龙湖的种群因湖水干涸在1957年后绝迹。数量较多的阳宗海也因过度捕捞等原因在90年代后绝迹。而西江的种群也受过度捕捞和较密布的梯级水利枢纽的影响,数量有减少。

  21世纪,单纹似鳡仅分布于广西西江,以西北部居多,根据采集的个体看,仍可自然繁殖。现已被IUCN评为VU易危种,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但目前仍有贩卖、捕捞单纹似鳡,多进行饲养或制作标本。目前应进行其人工繁殖工作,并在其栖息地建立增殖放流站及保护区,同时管理该种的非法贸易并宣传该种的保护意义。

参考文献:

[1].Vaillant, L 1904. Quelques rcptiles, batraciens et poissons du Haut-Tonkin. Bull. Mus. Hist. Nat. Paris: 297—301.

[2].Lin, S. Y(林书颜)1932. On new fishes from Kweichow Province, China. Lingnan Sci. J. 11(4): 517.

[3].Tchang, T. L(张春霖)1935. Two new species of Barbus from Yunna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Zool. 6(2) : 60, 2 fIgs.

[4].Wu, H. W(伍献文)1939. On the fishes of Li-Kiang, Sinensia 10( 1—6) : 108, 3 pls.

[5].Cheng, C. T. (成庆泰) 1949.Notes Sur les Poissons des eaux douces Lu. Yunnan. Chine, des collections du Museum. Bull. Mus. Paris, 2e serie, t. 21. n°5. pp. 529.

[6].成庆泰.云南的鱼类研究[J].动物学杂志,1958(03):158.

[7].Kottelat, M. STATUS OF LUCIOCYPRINUS AND FUSTIS(OSTEICHTHYE:CYPRINIDAE)[J].动物学研究,1983(04):383—386.

[8].张春霖. 云南西双版纳鱼类名录及一新种[J].动物学报,1962(01):96—97.

[9].林人端. 鲤科四种内猛鱼类相似的适应性状. 鱼类学论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 1981:139—144.

[10].陈湘粦等.鲤科的科下类群及其宗系发生关系.动物分类学报(4), 1984:424—440.

[11].崔桂华, 褚新洛.似鳡属的系统地位及种的分化(鲤形目:鲤科)[J].动物学研究,1986(01):79—84.

[12].Lei Yang et al. Phylogeny and polyploidy: Resolv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cyprinine fishes (Teleostei: Cypriniformes)[J].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15:97—116.

[13].伍献文等.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268—270.

[14].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等.广西淡水鱼类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1:90—91, 236.

[15].郑慈英. 珠江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176—178, 393.

[16].褚新洛, 陈银瑞等.云南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159—160.

[17].乐佩琦. 中国动物志 鲤形目(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84—85.

[18].伍献文等.中国经济动物志 淡水鱼类 第二版[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9:75—76.

[19].梁秩燊. 西江鱼类产卵场和与水利枢纽工程有关的“救渔”问题[J].人民珠江,1986(01):41—45.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单纹似鳡的生态及濒危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