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江西公办高校辅导员100%配编」?
高校热点
最近,「江西省全省公办高校辅导员实现100%配编」的新闻在高校圈讨论得很热闹。
不少人觉得这传达了两种信号:1、未来公办高校的辅导员地位会越来越高(因为国家重视,愿意投入好政策);2、既然江西省都在实际行动了,未来全国公办高校的辅导员都有编制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如何看待江西公办高校辅导员100%配编?
是早有趋势?还是另有玄机?
笔者搜集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信息和实际情况,一起来看↓
利好政策的必然结果
从政策上看,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就规定了高校对于思政老师要:“在师资建设上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原文)。

可见——尽管全国事业单位都在逐步取消编制,各个岗位都有“排队”等现有编制分配的情况,但不乏某些情况下,有些岗位可以合理地排到队伍前面。
而高校里主要负责思政教育的专职辅导员岗,就属于这种背靠利好政策的“特殊情况”。
同时,该文件里还提到对于辅导员岗“公办高等学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以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管理人员”。
这话怎么理解呢?或许可以简单理解成「是我的编制,拿不走;编制不够,还得给我加。」
另外,翻一下江西省高校发展的时间线,也能发现2023年初就实现“公办高校专职辅导员的100%配编”并非一日之功。

早在2020年,教育部官方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中,就已经提到了“江西公办高校专职辅导员在编比例将达到100%。”
由此我们可知——
江西省最终实现专职辅导员100%配编的目标,除了地方与高校付出了长达两年的努力,大环境与政策的长期不变的支持,才是最根本的“地基”。
其他省份也会实现辅导员100%配编的目标吗?
其实纵观全国,不止江西省在公办辅导员100%配编的方向上努力。
根据教育部公开数据,2022年3月,31个省(区、市)就已经实现了「辅导员配备实现整体达标」。
部分地区增加高校辅导员编制的政策一览——
江西省:2022.3月,“通过专题督办、专门编制、专项招聘,专门拿出了1200个编制用于解决专职辅导员的编制问题。”
四川省:2022.12月,“确保专职思政课教师在2024年底以前、专职辅导员在2023年底以前足额配齐。”
陕西省:2023.2月,“公办高校辅导员入编率83.4%,辅导员配备达到全国标准。”……
就连经济发达的省份如广东,也有近几年一直未提供编制岗位的公办一本高校,时隔五年,在2022年招聘公告里又放了一批编制辅导员岗!

辅导员标配事业编制的“浪潮”已经到来,眼看着不少公办高校都在纷纷上车。
一些老牌重点高校也跟着发动了“人才列车”——不仅用【编制】吸引硕博来应聘专职辅导员,学校还能提供【专项津贴】【免费入住学生公寓】【可申请教师公寓】【支持申读博士学位】等福利,让人才入职高校没有后顾之忧。

△浙江大学2022年专职辅导员招聘部分录用信息
比如,在浙江大学2022年专职辅导员的招聘名单中,除了不少985高校毕业的博士扎堆这个岗位,名单中另外79位候补名校毕业生也很扎眼。
竞争激烈,总有人随时等待“捡漏”上岸……
要为了编制去辅导员岗位吗?
如果是看重高校工作和编制,现阶段的专职辅导员岗位的确是不错的上岸选择。
2023年里,能给编制的公办高校们大多招收博士学历的专职辅导员,学校对这个岗位的相应后续规划也是“多线发展”:既可以走行政的职务发展路线,也可以走教学的职称发展路线。
比起其他类似“螺丝钉”定位的岗位,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发展路线还是比较清晰的。
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和一线教学岗相比,辅导员的工作要更“接地气”和繁琐无趣,学术科研的部分占比较低,思政和行政事务分配较多,时间久了带来的职场倦怠更强烈。
从近期采访的在编辅导员朋友经历来看→《高校在编辅导员,这种情况我要不要辞职?》,如果是硕士入职编内辅导员,且有向上发展的愿望而非“躺平”,申博几乎是唯一选择。
但每个人的读博条件又不一样,所以“要不要为了编制去考辅导员岗位”的答案其实因人而异。
尽管有的学校招编内辅导员既收博士也收硕士,看起来门槛不高,性价比高。但实际入职后才发现,工作内容上其实是有着天堑区别的“分工明确”。
硕士会承担更多的基础性工作,而博士则朝着管理方向发展。这种悬殊的「定位」有时也会让部分辅导员产生心理落差。
不过,“时势造英雄”嘛。有道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如果想去高校,顺流而下,肯定要比逆流游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