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
“古往今来,人的道具在变,而人性和人的困境总是恒一的。”把作家陈村在周克希译本代序中的话引在开头,既表达对陈村先生观点的赞同,同时也想借此剥开《包法利夫人》一书所表现的精神实质。 堪比追剧般读名著,《包法利夫人》给人读到停不下来的节奏感,带着好奇和激情追踪爱玛的故事,半电子半纸质耗时一周读完,回头察看阅读痕迹,大段勾画多到实在不敢复述。令人惊叹!文学家作为男性本身对女性的了然与解读,让身为女性的自己读完后犹感开膛破骨,遭遇一场灵与肉的检疫。 爱玛的悲剧,在于把想象的爱情描摹到现实生活中,遏制不住兑现美好爱情的冲动,最终在爱情与人生的窄巷中迷路,终被困住。一个女人的热情与梦想,挣扎和无奈,人性的丰富与局限,在福楼拜大师的笔下“顺水而下,自然到必然”,直令人读到后背发凉。 体现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方式不唯爱情一种。比如发现镭的居里夫人,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意大利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弃家出走投身革命的秋瑾,以及诸多伟大而又平凡的母亲们,她们以自我的成功,或以助力他人来验证并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为什么偏要把美好人生塞进死胡同里去呢?爱情对女人的诱惑之大,左右命运之深,真是令人可叹又可悲! 与其说爱情让爱玛误入歧途,毋宁说想象的蓬勃催化并加速了她的死亡。爱玛想象中的情人,“健壮俊美的人儿,生性骁勇,既慷慨激昂又蕴藉风流,天使的形象,诗人的情怀,拨动青铜弦线的竖琴,朝向苍穹唱着哀婉的诗句”,丈夫夏尔只是“羸弱、单薄、无能”的“可怜虫”,一面之缘的子爵激发了她对爱情的幻想,却止步于更高阶层的阶梯,她无缘去跨越。情场老手罗多尔夫的引诱,她不辨真相便任由自己的想象驰骋,“她进入了一个奇境,这儿的一切都充满激情,都令人心醉神秘,如痴如狂,周围笼罩着浩瀚无边的蓝蒙蒙的氛围,情感的峰顶在脑海里闪闪发光,平庸的生活被推得远远的,压得低低的,只是偶尔在峰峦的间隔中显现”,她体验到的爱情经由自己的想像加工而成,势必与现实失之千里,当她打点行装要与罗多尔夫及其爱情远走高飞的时候,等来的却是罗多尔夫虽有所留恋却害怕招惹更多麻烦而递出的分手信。遭遇莱昂的爱情时,她已有所迟疑,一心想找样比爱情更实在的东西来支撑自己,但是,爱情类似一些成瘾性极强的毒品,让尝试过美妙的人欲罢不能,她沉溺在布洛涅旅馆的房间里,把它想象成一对年轻终身夫妻的家,可是,“爱玛在私情中又尝到了结婚的全部平庸和乏味”,一切像宿命般不可改写,徒留想象的浮华。她终因对生活,对爱情的种种失望,服毒自尽。 每个女人都拥有一场地老天荒的爱情梦,借想象为它浇铸上迷幻浪漫的油彩,抱定后便不愿松手,即使挨上一个又一个生活甩过来的沉痛耳光。 可爱又可恨的女人,可敬又可弃的天真,愿命运眷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