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潜艇为何会被自己携带的鱼雷从内部炸沉?

2021-04-26 23:56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最近这些年,潜艇被自家携带的鱼雷炸沉的事件,甚至远远多过潜艇遭遇海水断崖而导致自动沉没的事故。这种被自家鱼雷炸沉的情况,甚至包括核潜艇,最著名的就是库尔斯克号,在巴伦支海并不是特别深的100多米的浅海沉没。因为沉没地点并不是很深,库尔斯克号的主体在事后被完全打捞了上来,因此库尔斯克号的沉没原因可以完整地调查,表明库舰前部,在沉没前至少发生了2次爆炸,第一次爆炸的当量比较小,只是破坏了前部的鱼雷舱,而第二次爆炸的当量非常大,把整个2万吨级上下的巨大的核潜艇的整体耐压壳都严重破坏了一半以上。导致7个水密舱中至少有4漏水破坏,最终灌水太多而导致迅速的沉没。庞大的库舰发生了2次爆炸,后一次爆炸当量比较大,接近2.5级小型地震的能量。


这个最终调查结果,和当时巴伦支海附近的众多地震仪器记录到的水下冲击波的情况是一致的,再次表明发生了两次爆炸。最近结论是,第一次当量比较小的爆炸,是前鱼雷舱的水兵在维护重型鱼雷的燃料,也就是过氧化氢过程中处置不当导致爆炸。这次爆炸的并不是鱼雷的炸药。现代鱼雷配备的都是钝感高能炸药,即使明火或者敲打都不会直接爆炸。第一波爆炸的是高浓度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并不神秘,比如3%的过氧化氢溶液,就是最常见的消毒双氧水,而苏式重型鱼雷上却把高浓度过氧化氢最为鱼雷燃料的氧化剂。这种高浓度过氧化氢的安全性并不好,结果在潜艇内部处置不当就最终爆炸了。因为这次小规模的爆炸就是发生在鱼雷舱内部,重型鱼雷的大当量作战弹头,因为这次爆炸引发的冲击波而变得很不稳定,


结果短时间内发生了大当量殉爆。就是这种第二次大当量鱼雷战斗部的爆炸而导致炸沉了2万吨级的巨大的核潜艇本身。现代炸药最大的风险就是受到冲击波的震动后会发生大规模的殉爆。这是大多数现代常用炸药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这也是为何军火库不怕明火,而怕雷击的原因,因为一旦雷暴雷击的强电流偶然性引发其中某一枚采用电引信的弹药爆炸。那么这个爆炸冲击波,会很快引发整整弹药库上万吨的各种弹药的陆续殉爆。库尔斯克号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苏联时代,一直到冷战后的十几年,居然一直没有突破鱼雷使用的先进的奥托燃料2的技术。仍然使用危险的过氧化氢作为高速热鱼雷的高能氧化剂。而南亚某国进口的基洛级常规潜艇,在码头上发生剧烈爆炸,甚至潜射导弹都飞了出来击中了码头,最终这艘常规潜艇也在港口最终沉没,根本原因也和可能是鱼雷中的过氧化氢泄露后爆炸引发。


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按道理来讲,东南亚国家从德国引进的常规潜艇的同时,已经同步引进了携带先进燃料的双平面制导鱼雷。奥托燃料2是不需要额外的氧化剂的,属于燃料和氧化剂一体的稳定结构,一般不会轻易爆炸。而且潜艇平时训练,也主要是发射操雷而不是威力巨大的实战雷。因此说是鱼雷在潜艇内部爆炸导致沉没的说法,仍然值得后续更多信息的研判,起码震动波资料可以证实确实发生过大当量的水下爆炸。


潜艇为何会被自己携带的鱼雷从内部炸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